当前,我国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层面发生整体性变革,把人们置于焦虑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传统文化的失落是深层次原因,如何摆脱这种焦虑呢?一个成熟的文化传统所建构的价值体系能够提供精神支撑乃至一种真正的和谐感、幸福感。两千多年以来,孔子思想一直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支撑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身心和谐的传统人生价值体系,也为构建现代道德体系、重拾文化自信提供了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
首先,孔子把“礼”视为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他告诫儿子:“不学礼,无以立。”这也是对学生的教诲,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知礼,无以立”,“礼”如此重要,孔子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把以礼行事作为实现途径,“克己复礼为人”。他指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具体说明了“礼”在道德修养中的运用。
其次,孔子把“礼”看作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在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这是孔子中庸思想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有若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说明礼在调节人际关系中起重要作用。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礼”在调节君臣之间的关系中的作用;“上好礼,则民亦使也”,这是“礼”在调节君民之间的关系中的作用;“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礼”在调节社会关系中的作用;“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礼”在调节家庭关系中的作用。再次,孔子把“礼”作为治国的手段:“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如果能以礼让治国,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礼用来干什么呢?“礼”是孔子依古时规定的标准和提倡的做法,以实行社会等级的有序、和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定要以“礼”去节制。孔子推崇的西周礼仪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通过各种等级制度及其隶属关系使社会政治有序化。历史证明:没有社会等级,就没有政治秩序,而无序的社会将无法存在,无政府主义描绘的个人绝对自由不过是心造的幻影,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孔子对“仁”的解释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孔子批评宰予:“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也,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孔子说宰予“不仁”,理由是他忘记了父母给他的“三年之爱”。这是孔子以“爱”释“仁”的具体证明。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绑无怨,在家无怨。”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贡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也。”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有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这些论述,都是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和宽以待人的主张,是爱人的具体表现。
对“仁”的调节范围,孟子主张“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从天子到庶人,均应实践仁德否则就会各有其害,这与孔子所说的“仁者,人也”是完全一致的。孔子把“仁”当作一切行动的遵循,使它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是其思想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在中华文化中强调的是做人,怎么做人?我们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做人摆在最前面,然后再说别的,做事先做人。那么怎么做人呢?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追求,有奉献的人,不能只爱自己,要爱他人,己欲利而利人,自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仁”的思想,要求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相互关心,怀有爱心,这是做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中庸”的思想
孔子十分推崇中庸,“中庸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他进一步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为万物育焉。”孔子视中庸为田地间最普遍、最根本的原则,认为达到了中庸,田地就各得其所,万物就发育生长。中庸之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自然和社会都具有行而上的指导意义,将其应用于社会政治,就是要做到舜那样“执其两端,用其于民。”即要求统治者在制定政令、处理政事时,都要控制“过”和“不及”两个极端,采取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来管理人民,就会出现盛世。
孔子思想的核心:“和”
孔子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积极入世,努力治世,面对现实,创造美好生活。他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希望“天下有道”。“有道”就是大治,大治就要稳定、协调,这样才能使社会发展、前进。“和”是他看问题的出发点,是他理想社会的归宿,又是其处理问题的方法。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传统文化的自在特质、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孔子主张对上要“和”,表现为忠、孝、尊、崇、恭、敬,使“天下有道”、“天下归仁”。对平级也要“和”,表现为忠、恕、信、义、敦、睦,“推己及人”,协调矛盾。对下也要“和”,表现为宽、厚、慈、惠,使人们不要“犯上作乱”,以稳定统治。对少数民族要“和”,表现为信任,尊重,不轻视,不敌视,与华夏民族相融共处。“和”是孔子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其实每个人都面临着三种关系:第一,人与自然。今天我们叫生态文明,也叫美丽中国;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团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人自身心灵的平和。现实中大家都比较浮躁,急功近利,怎么才能把握住自己呢?习总书记讲要有定力、有担当、有底线,或者像人们说的淡定与超然,就是自身心灵的平和,这三种关系就是传统文化讲的“和”。
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和”文化,追求的是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讲究天人合一;在辩证法上强调合二为一;在价值观上强调和而不同,就是今天讲的要照顾彼此的关切,实现双赢、互赢、共赢;在处世观上,讲究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所以传统文化至少形成了这样一个系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合二为一的辩证法,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
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表现,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只有依托历史、善待传统,把继承传统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才能延续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