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产生了众多的文化,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副会长、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将济宁文化概括为九大品牌:始祖文化、邹鲁文化、孔子文化、大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梁祝文化、水浒文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孔子文化。“孔子文化,一般习惯称为孔孟文化,为什么叫孔子文化呢,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发祥地文化,其中包括三个概念,第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第二是孟子及其弟子,第三是后代儒家。”骆承烈教授从孔子讲到孟子,再到后世儒学的发展,在他看来,研究儒学最重要的还是要关注儒学的当代意义。
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几千年来,孔子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孔子思想,包括孔子及其弟子。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最典型的一个是颜子,一个是曾子。颜子是天下最好学的人,而曾子是孝的最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还有闵子骞以及另外一些有关的,像有子等。“孔子最有名的学生是七十七个,不是七十二贤。司马迁在《孔子弟子列传》中是列了七十七个人,笼统说是七十二贤,关于七十二贤有七八种说法,有的没这个,有的没那个,一般说孔子弟子有七十多人。”骆承烈说,司马迁《孔子弟子列传》列的孔子七十七个学生里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鲁国的,这里面除孔子外,重点突出的就是颜子和曾子。从当时来说,颜子道德水平最高,是一个大典型。而曾子,不光《孝经》是他的,《大学》也是他的,四书里面《论语》《中庸》《大学》《尚书》关于作者有各种说法,但《大学》的作者的主要说法还是曾子。除此之外,像闵子骞孝的实践,还有有子虽然一共只有三句话,但每一句都说到了点子上,所以孔子思想包括了孔子及其弟子,这是一个概念。
孟子及其弟子
作为儒家思想的另一大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受到人们的推崇颇受波折。在唐朝以前,孟子的地位是不高的。宋朝以后,十三经里面才有《孟子》,朱熹的四书才把《孟子》加上。为什么孟子过了如此之久才被重视?骆承烈教授将原因归为孟子的三个特点。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同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子谈得很抽象,而孟子却谈得很具体。骆承烈说,“孔子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大的原则,而到了孟子这里,就讲得很具体,五亩地,种上树,养着几头猪、几只鸡,这是老百姓发展经济。对商人给他便利,对俊杰贤才服务好,他把这些仁德都具体化了。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孟子把孔子思想具体化了。”
孟子捍卫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治国思想,到了战国时期,整天打仗,打得一塌糊涂。各路诸侯相互攻战,成王败寇,谁打胜了谁就称王。在这样一种战乱纷争的时期,儒家思想根本行不通,完全被法家思想压制,根本没有话语权。这种情况下,孟子挺身而出,到处争辩。如果孔子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先生的话,孟子就是一个趾高气扬的大丈夫。“孟子整天和别人争辩,他如何与别人争辩呢?他说,儒家思想是高档的,你们那是低档的,法家思想只是低档的,你们只是讲求霸,我们比你们水平要高,我们要搞高档的。”骆承烈说,孟子许多辩论都是这样的,我们是高档的,你们是低档的,尽管在当时不管用,但是他说得有道理,所以说孟子捍卫了儒家思想。如果没有孟子,整个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就完了。
孟子特别强调修身。修身本来是曾子在《大学》里面提到的,可是孟子强调修身,强调学习修养,内心的改造,就是内圣外王,但这在唐代以前根本得不到重视,战乱纷争的年代,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修身。而到了宋代,情况就发生了改变,骆承烈教授归纳为两点原因:一个是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要从思想上来挽救封建社会;再一个就是理学的出现。宋代理学以儒家为中心,把佛教的心、性、情、理都吸收来,成为一套新的儒学。理学就是以气得理,“存天理,灭人欲”“理是高于一切的,一切都得为理服务”……意识形态的理就是儒家思想,而政治上的理就是封建统治,谁也不能反对封建统治,用这种方式来拉着封建社会不让它垮掉。所以,在心、性、情、理方面和佛教有相通之处,把佛教吸引进来了,儒学就发生了变化。儒学最大特点是面向现实,以人为本,而理学主要讲心,讲性,讲求理。到了王阳明讲心,“一切都在我心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贼”就是反对封建统治,再一个不光维护封建制度不衰亡,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需要思想的净化。所以在宋代以后,《孟子》进入十三经,四书里出现《孟子》,孟子被封为亚圣。
汉代儒学的大发展
孔孟之后,汉代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高峰。在汉代,《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立于学官,国家设博士。而这些博士、专家大部分都在鲁国,很多就在济宁及周边地区。《汉书·儒林传》载,全国有大儒生27人,山东籍的就有17人。其中著名的有钻研《尚书》的伏生、欧阳生、欧阳高、夏侯胜、夏侯建,钻研《诗经》的申培公、辕固生,研究医学的孟喜,研究《礼》的高堂生,钻研《春秋》的胡母生、丁恭、何休、江公。“大量的两汉大儒都是这一带的人士,整个五经传授过程中,大量的儒生都是这附近的,这是很不简单的。其中还有一个最典型的,就是后来魏晋时期的王弼,他是金乡人,一共只活了26岁。十三经注疏就用的他的,历史上唯一的周易专家。”骆承烈说。
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骆承烈看来,谈论儒家思想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到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一个就是治国安邦之道,一个是发展经济之道,一个是管理社会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现在仍然有其活生生的价值。”
从事孔子研究六十余年的骆承烈说,自己这些年来悟出孔子两个思想特别重要,一个是道德学,一部论语就是做人的学问。第二就是管理学。管理学又叫领导学,过去这点完全被当做孔子的缺点来批判。鲁迅说,“孔子是为权势者服务的”,其实应该是“孔子是为当权者服务的”。对于孔子为当权者服务,骆承烈认为应该这样来理解,“他让当权者办好事,而不是办坏事,孔子的理论完全是让你治理好国家,这一套理论直到现在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主动还是被动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对,孔子思想作为治国方案当然是主动的,客观上被统治阶级利用了,尤其是被统治阶级不好的利用,当做挡箭牌。所以说为统治阶级服务也不是孔子主动的,也不是他被动的,而是客观上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因为孔子的理论本身,就是谁都能用的,语言没有阶级,领导学也没阶级;我可以领导你好,也可以领导你坏;而孔子思想是领导人好的,没有阶级的东西。”
骆承烈进一步以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例,讲解了孔子的管理学思想,“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都吃不饱,谁去剥削谁?在经济高度低下的情况下,谁也不剥削谁。因为有剩余的产品,才出现了剥削。我的劳动价值,除去我自己使用外,还能有剩余,我这部分剩余被别人剥削去了,于是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如果没有奴隶社会,谁组织生产?为什么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就因为产生了奴隶主,奴隶主组织生产,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在原始社会是完不成的。既然要组织生产,怎么组织,怎么管理好?孔子就是干这一行的。”自从有了阶级以后,或者说是自从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就要有管理者,而孔子恰恰提供了这样一套管理好的方案。
对于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骆承烈提到两个词:“优秀”和“创新”。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正确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社会。但传统文化有很多很多,一定要选取其中优秀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