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说,孔子所言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矛盾的,其实二者含义有别,并不矛盾(一个是“道”,即公平的教育之道,一个是“术”,即差异化的教育方法——编者按)。孔子的教育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他自始至终以“成人成才”为目标,主张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公平公正,不能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无疑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孔子广施”仁爱”,他提倡的”有教无类“,矛头直指“学在官府”,与“氏所以别贵贱”、“氏所以别愚”相对立,宣告了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即是有力的证明。孔门弟子来自广泛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也十分复杂。颜回身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公冶长曾是个刑满释放的犯人;子路食藜藿,曾百里负米供养母亲;在孔子的得意门生中,出身贵族世家的仅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最富有的是子贡。尽管如此,他们一旦成为孔子的弟子,就能享受同等的教育,最终学有所成,实乃三生有幸。
遗憾的是,时下,某些所谓的贵族学校,以贵族的种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来诱惑人,以便招收一些所谓的高素质的贵族学生,从而谋取暴利,其所作所为完全偏离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最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可想而知。诚然,当今的社会,一部分人与时俱进,率先走上了致富路或者已经奔了小康或大康,他们这些富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时代的进步,同时也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富者暴富——家有豪宅万间的不乏其人,贫者极贫——买不起一间蜗居的依然不少,在这样的现实下,倘若我们公然创办什么贵族学校,岂不是对和谐社会的破坏,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严重挑衅?
值得称道的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教育部门已在采取得力的措施,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和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无论贫富,尽量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对象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应该说,这一系列方针的贯彻与实施,都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正确体现。
与“有教无类”相比, “因材施教”体现的是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
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们,如果学生不努力学习,那么灌输再多的知识也没多大的用处。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由此,要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从重视教法转变为教法和学法并重,其中“因材施教”是关键。孔子认为必须承认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差异,教师施教的依据是学生的学,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这一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孔子反复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因材施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础,以学为依据,以学为归宿。再有,孔子所提倡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求学的三种心理状态及其对学习的影响,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倘若学习效果不一样,究其原因,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就会热爱学习,进而成为“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学得比别人要好,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得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还要求教师不应单纯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提出通过后续努力能够自行解决的疑惑,让他们真正“会学”。
总而言之,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并行不悖的。“有教无类”主要是就教育的公平性而言的,而“因材施教”则是就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而言的,不要误解二者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