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上古时代有一套理想的“圣人之治”,即由圣王、圣人效法天道、构建“克明俊德,协和万邦”的“华夏之道”。禹、汤、文、武、周公秉承此道,创封建之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形成个体和小型共同体之间不同而合、以和而合、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
文化
尧舜以来尤其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中国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
政治权力可一分为三:主权、治权、教权。主权在民,治权在君,教权在儒,这是王道政治的三权分立。主权问题,民意具有决定权。
强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为何会把他放了?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人也会被感化。
孔子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由礼制到法制是“内圣外王”符合逻辑的演进。这一演进轨迹,在孔门政事弟子甚至孔子本人已经初露端倪,到子夏门下政事弟子才正式完成。
“邹鲁”, 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而有口皆碑,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素来以“有家教”而著称于世,不仅有数千年传承不弃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成为一种传统家训文化。
对于“河道总督衙门”这座已经被破坏的济宁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近几年也有不少运河文化专家提议在原址复建河道总督衙门,使其重新焕发历史的光彩。
儒宗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儒”,他崇尚的政治是由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技能的德才均备的“君子儒”们开创的仁义之道大行的社会。
追本溯源,作为书院精神之灵魂的“师道”,早在孔子时代便已确立。故孔子所办之私学,实即后世书院之滥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