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礼”统一观,也是西周“礼乐”文明的终结和春秋战国“轴心时代”文明的肇始在思想史上的具体象征。
文化
我们在确立中华文明的经典体系之时,必须有发展的文明观念,学习并超越性地融合汉、宋、清代经学与西方经典。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信仰与自由是否矛盾,信仰是否会侵犯、危害自由,取决于信仰的品质,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品质,信仰有高低、优劣、正邪、善恶之别。
儒家认为上古时代有一套理想的“圣人之治”,即由圣王、圣人效法天道、构建“克明俊德,协和万邦”的“华夏之道”。禹、汤、文、武、周公秉承此道,创封建之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形成个体和小型共同体之间不同而合、以和而合、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
尧舜以来尤其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中国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
政治权力可一分为三:主权、治权、教权。主权在民,治权在君,教权在儒,这是王道政治的三权分立。主权问题,民意具有决定权。
强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为何会把他放了?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人也会被感化。
孔子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由礼制到法制是“内圣外王”符合逻辑的演进。这一演进轨迹,在孔门政事弟子甚至孔子本人已经初露端倪,到子夏门下政事弟子才正式完成。
“邹鲁”, 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而有口皆碑,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