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我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为各国文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饪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前驾”。
饮食文化是我国的一大优势。自古以来,我国有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淮阳菜。其中又以鲁菜最早,影响最大(北方各地菜系,多与鲁菜有关)。在过去鲁菜中两地最有名,一是以福山(今烟台)为代表,以海味为尚的鲁菜,一是以孔府菜为代表的官府菜。后来,山东各地又有不少发展、创新。
孔府菜是本着孔子对饮食文化论述的精神而来的。不是孔子创新的,也不是孔子那时的,而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具体时间不好说,但可从历史上推知:孔子嫡系后裔,自宋代封为衍圣公后,代代相传。明清以来,官居一品、位列文官之首,家道殷实,声势煊赫。明代中期孔子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曾因“宫室逾制”而被夺爵,由其弟孔弘泰暂任衍圣公。“宫室逾制”就是说盖的房子规格太高、太能享受。在生活上自然是锦衣美食,吃一些高档的菜肴,应是孔府菜之始。明末清初衍圣公地位越来越高,生活上会越来越讲究,清初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学识渊博,能写会画,文化水平高,给一些菜肴起了些高雅的名字,便形成了孔府菜。因为孔府主人历代与各地达官贵人结亲,多次和一些贵族、大臣交往,外地来一些厨师,本地厨师也有向外地学习的机会,便逐渐形成一种集“色、香、味、形、器”及“意”、“疗”为特点的贵族菜系。《孔府档案》中许多案卷多有记载,如清末向慈禧太后进贡的菜品等,均为别处所无。
孔府菜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一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1984年山东省饮食服务公司就到曲阜来组织挖掘整理。找到当年在孔府工作的几位老厨师:葛长田、葛守田、彭俊德、孔庆德、葛景王、孔昭臣、赵玉贵。经他们回忆,一次挖掘出170种“孔府宴”。后来又继续挖掘出300多种,陆续出版了 《中国孔府菜谱》、《全宗孔府宴》等书。1984年秋天在曲阜成立“孔府菜研究会”时,聘为名誉会长的孔子七十七代孙女孔德懋到会后,老厨师们都很激动,自此后人们在发展、创新孔府菜上又做了不少工作,新世纪以来,在济宁市烹饪协会主持下,成立了“孔府菜联盟”,近日“孔府菜”又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本着“坚持传统,改革创新”的精神,发扬当年孔府菜的优势,更适应今日人们的要求,群策群力把这一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