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板热豆腐是济宁的特色小吃,早上漫步街头,时常可以看到老翁、青年、大闺女、小媳妇在行人匆匆的路边,手持木板,弯腰低首,呼哧呼哧地啃上面热腾腾的豆腐,外地人见了感到奇特,而济宁人则见怪不怪,谁又没喝过热豆腐呢?就连运河边上不也有托板热豆腐的雕塑吗?
与国内其他地方的热豆腐不同的是,济宁热豆腐质地更软更嫩,无法用筷子夹起,食用的时候放在一只特制的木板上,需要吸食或啃食,当地人管这种吃法叫“喝”。如今,众多食客在路边街头托着木板“喝热豆腐”已经成为济宁一道独特的风景。
喝托板热豆腐是有讲究的,那板子最好是用香椿木做的,大小厚薄相宜,有些老济宁人都有自备的托板,一是讲究纯正,二是讲究卫生,三是显摆身份。这豆腐更有讲究,必须用卤水点就,却须是新出锅的,热气腾腾,细腻白嫩。小贩用长长的豆腐刀将豆腐割成条状,一层层码在托板上,抹上一层辣椒酱,再用刀横斩几下,使豆腐呈不规则的块状,便于人们吸嘬。
而人们的吃状更是千姿百态,观之,使人忍俊不禁。老人们会把脸转向人少处,嘬一口,品一品,脸上露出的是满足感,那是一种享受;青年人大大咧咧,一盘在手,不问场合,大口啖之,呼哧之声震耳,喝完一抹嘴、一扔板,转身大步而去,他们只是为了果腹;女同胞的吃相那就丰富多了,半遮半掩,张唇露齿,不是吸嘬,而是用牙啃食,姿态略显娇羞可爱;而小朋友们则是一面啃食,一面东张西望,这多彩的世界永远是他们探索的谜。
喝托板热豆腐是有讲究的,那板子最好是用香椿木做的,大小厚薄相宜,有些老济宁人都有自备的托板,一是讲究纯正,二是讲究卫生,三是显摆身份。这豆腐更有讲究,必须用卤水点就,却须是新出锅的,热气腾腾,细腻白嫩。小贩用长长的豆腐刀将豆腐割成条状,一层层码在托板上,抹上一层辣椒酱,再用刀横斩几下,使豆腐呈不规则的块状,便于人们吸嘬。
而人们的吃状更是千姿百态,观之,使人忍俊不禁。老人们会把脸转向人少处,嘬一口,品一品,脸上露出的是满足感,那是一种享受;青年人大大咧咧,一盘在手,不问场合,大口啖之,呼哧之声震耳,喝完一抹嘴、一扔板,转身大步而去,他们只是为了果腹;女同胞的吃相那就丰富多了,半遮半掩,张唇露齿,不是吸嘬,而是用牙啃食,姿态略显娇羞可爱;而小朋友们则是一面啃食,一面东张西望,这多彩的世界永远是他们探索的谜。
豆腐,据《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豆腐制作起源于西汉。到宋代之后,豆腐才开始普及,成为普通百姓的食品。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宋姓从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迁到京杭运河北岸定居,因村庄坐落在济宁至嘉祥的官道路口,故以姓氏取村名宋家路口。同时,宋氏家族也带来了制作豆腐的方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制作豆腐的达百多户,产量万余斤。
豆腐制作首先选用优质黄豆,拣出霉变豆粒,然后净水浸泡,用石磨磨成豆浆,经纱布过滤去渣,用锅加水烧浆,以盐卤汁酣淀,凝固在木制长方形盒盘内,进行保温,每盘豆腐约四五十斤。然后,放置在“小土牛”(木制平板独轮车,现为三轮车)上,到济宁城区大街小巷、运河南北叫卖“热豆腐”,并备有托板、辣椒、分切豆腐刀。人们购买时用碗盘盛之,行人用托板随买随吃。其特点是松软适度,鲜嫩可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食品。
明代苏平有诗赞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漫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和道家。
2009年,词坛大家乔羽老先生回到家乡济宁的时候曾公开表示,他最怀念的小吃就是家乡的热豆腐,可见热豆腐在每个老济宁人的心目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如此,到了今天热豆腐的供应市场却在逐渐萎缩当中。90年代到2000年初,济宁市做热豆腐的人家还到处都是,光一个南张镇的宋南和宋北村几乎家家都在做热豆腐;从2000年后,做热豆腐的人家开始慢慢减少,截止到现在,宋南村几乎“全军覆没”,宋北村也只剩下几家“老字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