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下午6时许,有市民在海南省三亚市大东海海域上发现一头搁浅的海豚,随后拨打相关部门的电话求助。而就在等待专业的救援人员到达的过程中,一些正在海面上游泳的游客和市民闻讯而来,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这头受伤的海豚,更有甚者,不停地要求救生人员将已经奄奄一息的海豚抬出水面与之合影。而据海南野生水生动物保护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如遇发生海豚或其他哺乳类海洋生物搁浅,应给予一定的护理,等待专业救助人员到场。(6月17日人民网)
看到几个壮汉将奄奄一息的海豚抱起来不停拍照的场景,我突然理解了那个将“到此一游”刻在埃及文物上的孩子,因为若成年人都无视社会文明和公共道德,我们便无法能渴求下一代是文明、高尚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多,或许它们形式不同———有的乱写到此一游,有的乱扔垃圾,有的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有的则为了拍照效果随意伤害动植物,或者有的在国内露丑,有的则将人丢到了国外……但其实这些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来自于同一种旅游“文化”———以浅薄为精神内核,以炫耀为目的的“中国式旅游”。
我们都知道,这种旅游方式的背后,是社会文明的缺失和公民素质的低下。然而要想彻底扭转这种为国人和外国人所不齿的局面,也绝非一日之功,更何况其背后的成因并不简单。
首先,我们的教育没有将道德、文明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分数独大的教育制度只看重那些考上了名牌高校的“精英”,并非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即便我们的课堂开设了思想道德科目,老师和家长会适时给孩子一些引导,告诉他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但事实上,孩子在生活中看到的却往往不是那么一回事。分数面前一切都要让步不说,成年人的口是心非并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大人乱丢垃圾,孩子便很可能效仿,家长怀有不健康的价值观,也就会在无形中传染给孩子。如今,这些现象就充斥在我们身边。
其次,“中国式旅游”从景点到游客都具有难以摆脱的浮躁气息。大搞投资开发、提升门票价格成了近几年来旅游景点主要的发展路子,为了争得短期内的经济效益,景点的开发和管理部门鲜少将工夫下在服务和管理游客的工作上;而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游客旅游的目的并非放松休闲,开拓眼界,而是将其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我去过哪里,我干了什么,买了什么,拍个照给别人看看,得到几句羡慕和称赞,刻个名字求得一点卑微的存在感……于是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到此一游”,出现了游客拿石头砸向老虎,出现了为了寻求花瓣雨的拍摄效果拼命摇晃纤弱的小树,甚至拿奄奄一息的海豚当成拍摄工具。
随着中国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早已不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事情,出国游甚至也已经司空见惯,然而最需要我们审视的,不是有多少钱,能去哪些地方,而是在迈出家门甚至国门之前,是否带上了足够的行李,而这份行李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我们的文明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