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孔孟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京杭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济宁因河兴商。济宁“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
曾有诗人描述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到明代中叶,济宁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此时,城区定居之民已不下数万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经明至清,济宁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33座工商业大城市之一。
发达的工商业和浓郁的运河文化催生了老济宁的餐饮文化。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就起源于济宁老菜。济宁老菜味道纯正,佐以葱、蒜等调料,以鲜、香、咸、嫩等闻名天下。“烧面筋、烧杂拌、托板豆腐、运河十大碗、蜜汁山药等,都是正宗的老济宁菜,也是经久不衰的济宁菜,深受顾客喜爱。”比如济宁的传统老菜———素鸡丝,其做法精细,选料考究,把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做传统济宁老菜的壼天阁酒店厨师高庆喜介绍,素鸡丝的绝妙之处,就是不用鸡肉,只用水萝卜丝,能做出鲜香的鸡肉味道,令人拍案叫绝。他说:“素鸡丝———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厨艺要求颇高。首先,对萝卜的要求很高,需选用黑土地生长,水分少,味道辣的白芯水萝卜作为食材,改刀切成丝。再用盐水淹渍2至3分钟,挤出萝卜中的水分,然后沥干水上浆。上浆这道厨艺很重要,首先使用玉米淀粉搅拌均匀后加入鸡蛋清,不能颠倒顺序,否则容易致使萝卜丝包浆不均匀,滑油后粗细不均,比例失调。滑油时,油温控制必须掌握在四成左右,高了容易把娇嫩的萝卜丝变黑;油温低了会至萝卜丝夹生。这些工序完毕后,从油中捞出放入温开水之中,5分钟后,致使萝卜丝回软后,从水中捞出,沥净水分,凉拌。再配以蒜、辣椒、醋等。入口,立即唇齿充溢着芳香,妙不可言。
济宁老菜的传承和发展,虽然在技法上有些改进,但是其中的精华仍在。这也是济宁人青睐济宁老菜、老味的原因之一。悠悠流淌的运河水,流淌的是时间,沉淀的是济宁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