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寄家济宁23年这一结论,从1982年10月在四川召开的全国李白讨论会上公诸于世后,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到现在已经20年了。如果因为它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就招惹了一定的麻烦,如引起了抹煞、否定济宁象征李白东鲁之家的千年胜迹太白楼,和彻底否定李白寄家济宁的千年定论两个奇说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等于唱了一出《甘露寺》,好事没办成,反而让人把济宁的千载胜迹太白楼给抹煞与否定了,这实在太不合算了。为了不致导致或挽回这种不如人意的结局,这就有必要对李白寄家济宁23年的问题,再行论证,其词如下:
第一,李白寄家济宁的千年定论,是根据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中反复提到的,他东鲁之家的象征是酒楼,和唐人沈光《任城李白酒楼记》中所说的当时东鲁唯一的李白酒楼就在济宁而确定的。李白的诗,和沈光的碑《记》,就是有力的史证、物证。这两件证据,至今仍在。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掉的史实。这一基本史实,也是李白寄家济宁23年之说的基础条件。
第二,李白寄家济宁23年的起迄时间问题。①起始时间,即公元736年(开元24年)。是1987年以前的历代所有太白论家根据李白的诗文系年及游踪等各种因素反复论证的共同结论。笔者至今认为,这一结论是*得住的,是不可轻意推翻的,也没有人从正面对它提出疑问。②终止时间,即公元759年(乾元2年)。是根据这年李白在江夏一带所写的《门有车马客行》一诗中“呼儿扫中堂”一句确立的。
第三,关于否定李白寄家济宁千年定论的问题。否定李白寄家济宁的奇说,是1987年以后才发生的,这件事情确实发生得很突然。就连著述最丰,一贯主张李白寄家济宁,甚至提出济宁是李白第二故乡的全国最著名的太白论家,也在毫无发现新的史证物证的情况下,来了一个180度的急转弯,这确实令人难以理解。从全国大多数提出和支持否定李白寄家济宁的人来看,他们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那就是把李白诗中虚构的一些有关寄家的地名,如“东鲁”、“汶阳川”、“沙丘旁”、“鲁门东”等,都与李白的家混为一谈了。东鲁之所以出现十几个李白虚伪的家,都是如此混淆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把反映李白家的一些地名现象,误认成了家的本质。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但也不否定,有个别人表现为故意行为。如:把济宁的李白酒楼故意替代为“所在之地”、“位置”、“青莲阁”等等。尤其是用“所在之地”、“位置”等这种偷换概念,且又玩弄字眼的做法,迷惑性尤为严重,需要特别注意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