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脍炙人口,长期以来被广为传颂。李白极爱“仙游”,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晚年曾长期在济宁居住,运河北岸的太白楼便是其旧居。据宋代李肪的《太平广汜》记载:“李白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县购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客至少有醒时,邑人皆以白为重,望其里,而加敬焉。”文中所提的任城县酒楼即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南四湖畔的济宁市市中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鲁西南地区著名的古建筑。它建在高4.5米的台基上,两层飞檐,高20多米,占地4000余平方米,在两层飞檐的正前方悬挂着匾额楷书“太白楼”,蔚为壮观。公元861年,吴兴入沈光途经济宁,作《李翰林酒楼记》以悼李白,文中说:“至于齐、鲁结构凌云者有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椽蠹,虽樵儿牧童,过亦指之曰:李白常醉于此家。”并挥笔题写了“太白酒楼”四字的篆书匾额,这便是“太白楼”名称的由来。
李白自公元736年至759年共在此楼居住了24年,足迹遍及周边的泰山、徂徕山、汶水、泗水等名山大川。李白在太白楼生儿育女,丧妻续弦,可以说济宁是诗人的第二故乡,他对此地感情极深,这在他的许多诗作中均有反映。公元748年李白离家外出游览,在金陵作了一首《寄东鲁二稚子》忆及太白楼,诗中写道:“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9十拂青烟。桃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李白祖居天府之国,生于中亚碎叶,为何到遥远的济宁居住呢?许多人对此都疑惑不解,其实这在李白的诗作里都能找到答案。在李白的诗集中有一首名为《对雪奉钱任城六父秩满归西京》的诗,其中有“季父有英风”句。由此可知,其叔父曾在济宁为官,李白来济宁极有可能是投奔叔父而来。另据史料记载,其家族成员在济宁做事的还有一个哥哥和四个叔兄弟,这更证明了此说的真实性。另外,李白还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说:“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李白自幼酷爱剑术,故这种“学剑来山东”的说法也有—定的根据。
李白一生有三分之一多的时间在济宁居住,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丰富了齐鲁文化。而太白楼又是诗人在山东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李白晚年生活的重要见证,这对于研究诗人的生平及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值得我们珍惜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