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县有绵延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鱼台“八景”流传甚久。但据《鱼台县志》 (康熙本)记载:鱼台在清朝康熙年间境内则有“十景”,即:龙台飞雨、郎桥夜月、鱼棠遗迹、谷亭晚渡、荷河归帆、栖霞返照、柳店春风、金莎晓行、凫山积翠、古塔凌云。至乾隆年间,因栖霞、柳店属偏僻一隅,古塔和龙台化为乌有,文人墨阁不甘于此,又承前启后地遴选和拟名,将“十景”改为“八景”,即:观鱼遗迹、宁母古亭、湖陵秋泛、长桥卧波、独山春涨、金莎映日、凫山积翠、城浦晴烟。后来,鉴于县城迁徙,湖陵水已千涸,金莎岭已成平地。“湖陵秋泛”和“金莎映日”均不复存在,故将前“六景”保留,新增“危楼冠
堞”、“杰阁跨河”两景。清光绪年间的《鱼台县志》中所列鱼台“八景”分别为:
观鱼遗迹——因县由此得名,故刊为“八景”之首。鲁隐公观鱼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这座观鱼台至今依然岿立,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诗人张泽曾赋诗:《鱼台遗迹》:“古筑层台事杏茫,台前形势益非常。风清城廓弦歌沸,秋人郊原黍稷香。往日闲晴云淡淡,于今逸兴树茫茫。因过却问前朝事,石老苔深字半荒。”
宁母古亭——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有一个叫宁光武的孝子,他遵从母亲的意愿,建了一个亭子,供母亲休息,此亭取名“子母亭”。另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七年秋(公元前653年)僖公和齐桓公、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在宁母结盟,策划攻打郑国的事宜。清朝康熙年间,鱼台县令冯振鸿曾赋诗《子母古亭》:“会盟传中母,曾此集冠簪,往事从凭吊,斯亭无古今,但多春草碧,只觉野烟深。小坐斜阳外,悠然思不禁。”此亭毁于“文革”。
独山春涨——独山,在今微山县境内,湖水环绕,夹岸桃李芬芳争艳,是当时县内著名景点。冯振鸿曾赋诗《独山春涨》; “徒觉兹山异,当湖恣蜿蜒,平临唯积水,横障有朝烟。春入风兼雨,帆开浪接天。桃花初涨后,正好放轻船。”
长桥卧波——长桥即马公桥,在古县城北50里,南阳镇之南,系鱼台县令马得祯所建。1757年,水涨桥圮,后经修复,桥西石路下增修涵洞17孔,以通湖水。马得祯曾赋诗:《长桥卧波》:“千顷波澄碧,晴光潋滟生。迎风开晓境,夹水卧长鲸。山色当前好,村烟两岸明,居民无病涉,斯独慰予情。”
凫山积翠——凫山,在今邹城西南,因形如凫飞而得名,上建玉虚宫,蔚为大观。次峰牧仙山,相传有牧夫在此升仙。是当时县内另一著名景点.马得祯赋诗《凫山积翠》:“双岫凌云表,飞翔似鸟翩。气吞菏泽远,势截岱峰悬。黛冶妍晴日,靓装淡暮烟。乍来疏雨后,秀气倍从前。”
城浦晴烟——鱼台旧县城(在今王庙乡)水绕城浦,烟水苍茫。冯振鸿曾赋诗:《城浦晴烟》:“荒城留故址,积水欲乘烟,微觉晴光好,翻岭风景新。轻烟飞缕缕,细浪簇鳞鳞。喜共谋生息,渔舟半小民。”
危楼冠堞——危楼,在原县城(今鱼城镇)东门内,高出城垣,四面璃窗,上缀风铃,环至楼沿,音韵和雅,响彻云衢。
桀阁跨河——桀阁,在今南阳镇。系乾隆三十七年(1771年)建,气凌云霄,星联魁斗,登其上,凫山、长桥一览无余。
鱼台“八景”基本囊括了鱼台当时的风物风貌,被世人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