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日报》上看到市委、市政府关于重建太白楼征询建议的启示后,作为“老济宁”,我们打心眼里欢喜,举双手赞成。这是因为,太白楼不仅是我们济宁的历史文化名胜,也是我们对外谈论家乡、宣传家乡的一大亮点。
说起太白楼,“老济宁”人人充满深情,个个咏自成篇——坐落在城区古运河北岸的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每天至此饮酒消遣,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宋、金、元时期均对酒楼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
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太白楼。重建后的太白楼由于面向古运河,正面层层台阶,院落绿树成荫,四面碑石如林,成为广大市民的向往之处。冬春时节,迎着温暖的阳光,老人们或手捧紫砂小壶,拾级而坐道家常;或担挑鸟笼,树荫之下练太极。而更多的家长,则领着孩子或面碑描摹,或吟诗放歌。人们对太白楼有着浓浓的情结。可是,由于后来扩街改造,拆除了台阶,加之后期的封闭式管理,人们只能望而却步。提起这些,老人们常以为憾。
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市委、市政府将太白楼重建纳入议事日程,听说这一喜讯,我们无不欢欣鼓舞。这是政府做的一件以人为本的大好事呀!希望即将重建的太白楼工程,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着想,在高层次上再现昔日的亲和、静雅与繁华。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