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国的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在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时, 樊存常先生在对梁祝传说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他创作的第一部孔孟故里梁祝传说故事书《梁祝峄山情缘》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一件十分可喜可贺的事,这是他为文化遗产日献的一份厚礼。为此,我为《梁祝峄山情缘》专门写序。
2006年5月20日,孔孟故里山东省济宁市的梁祝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各级领导和专家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与樊存常先生多年辛勤努力分不开的。
樊存常先生是孔孟故里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他认为,汉代尊儒重孝的社会风俗是梁祝传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本能的追求,社会属性是人们应遵守的伦理道德。梁山伯祝英台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有志青年,她们不是儒家思想的反抗者,而是儒家思想的自觉遵守者,她们既想遵守儒家倡导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又想追求幸福美好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这一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其结果是:她们为追求知识、孝敬老人而成为可敬者;为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而成为牺牲者。
樊存常先生提出的梁祝传说发源于汉代的孔孟故里山东省济宁市,梁祝爱情悲剧故事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儒家思想迫害死的,也不是由封建制度造成的,而是由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即“情”与“礼”,这两个无法调和的矛盾所造成的观点,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2003年10月27日,“梁祝文化在济宁”专家研讨会在济宁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刘奎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涛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张士闪先生等专家参加了会议。2004年2月,他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 《小崔说事》栏目,介绍孔孟故里济宁市梁祝传说;2005年5月,他应邀到到北京大学作“梁祝文化起源新探”专题讲座;2008年6月,《走遍中国》栏目就孔孟故里济宁市梁祝传说还对他进行了专访。
尤其令人感佩的是,樊存常先生在从事梁祝文化研究10余年,先后出版了《梁祝传说源孔孟故里》、《孔孟之乡的梁祝故事》等专著的基础上,仍然没有停顿他研究和宣传孔孟故里梁祝传说的脚步。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又创作完成了小说《梁祝峄山情缘》。该书从人性的理念出发,从情感的角度,通过梁祝二人的“情”与“礼”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孝女祝英台扮装求学,路遇去峄山读书的梁山伯,二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在峄山共同读书三年,建立深厚的友情,她们相送时的离别之情,相见时的“情”与“礼”难两全的矛盾和无奈、悔恨心情,到最后合葬、化蝶,使爱情永恒的故事。书中还通过对梁祝读书处峄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优美、奇特地自然风光的描写,读后,让人感到峄山是读书人的圣地,有情人的乐园,产生向而往之的愿望。
可以说,这部小说是樊存常先生多年来对梁祝文化研究成果的又一力作!为完成此书,他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遍访梁祝传说遗存地,还不辞辛苦多次攀登峄山,寻梁祝足迹,观峄山风光,悟梁祝情缘,探梁祝奥秘。此书既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又兼具很强的趣味性。读后让人对梁祝传说有新的了解和认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鉴于此,作为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说的论证参与者和坚决拥护者,特以此段文字,权充这部小说的序言。
(作者为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