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是贫瘠的土壤里长出的野花野草,虽然卑微,但生命力极强,它在年复一年的晦明风雨中蓬勃地生长。
民谣是带腿的植物,会走,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吸收养分;是长翅膀的种子,会飞,飞到哪儿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是有灵性的鸟儿,迁徙到哪儿,就在哪儿淳朴地歌唱。
微山湖区是有灵性的地方,有飘逸的湖光山影,有茂盛的水草野菜,有肥腴的鱼鳖虾蟹,更有那豪放的渔夫湖人。微山湖不仅“日出斗金”,却也盛产渔歌民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民谣,有灵性的水土才能养出有灵性的民谣。微山湖民谣素材广泛,内涵也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民歌和谣谚,有的能唱,有的能诵,但都广为流传,这其中还有很多儿歌 (顺口溜)。有描写风光景物的,有叙述生产场景的,有歌唱生活爱情的,也有讽刺丑恶针砭时弊的。总体上反映的都是民生疾苦、世态风习,其精辟、入理、风趣皆属上乘,艺术性、哲理性均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可以说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瑰宝。
微山湖民谣人皆耳熟能详的就有数百首,作为微山湖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这些歌谣大部分已收集整理,选入多本书中。如反映过去贫苦渔民生活、命运的 《渔娃娃》: “渔娃娃,水上漂,摘菱角,打蒿苗,淹死渔娃谁知道?天知道,地知道,俺爹知道娘知道。”再如 《苇棵棵》:“苇棵棵,乱晃晃,俺娘卖俺粮船上,大米干饭鲜鱼汤。端起碗,想俺娘,搁下碗,饿得慌。张大爷,李大娘,捎个信儿给俺娘。俺娘是个花大姐,俺爹是个打渔郎。”
新中国成立后,反映湖区人民新生活的 《天上雁》: “天上雁,水中鸭,满湖鱼儿如穿花。莲藕菱角采不尽,社会主义人人夸。”还有反映渔家生产生活和青年婚姻爱情的,如 《逮泥鳅》、 《采菱歌》、 《花船调》、 《采莲》等等,无不散发着微山湖地肥水美的甘甜芳香。
但还有很多流传于民间未被收集载录的,却也不失为民谣花园里的奇葩。它只属于口头形式,是民谣中的 “俗流”,常传达着群众的意识、感情、愿望和要求,具有不同时期不同的特点、情味。如一首脍炙人口的 《羊蹄子棵》:羊蹄子棵,馇豆沫,客来了,脱了裤子盖上锅。客走了,大碗凉着小碗喝。这是一首反映湖区群众贫困生活的民谣,诞生地点,微山岛等;时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广传于微山湖地区。大跃进后,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十分贫苦。湖区盛产一种野菜,土名叫 “羊蹄子棵”,或学名叫 “羊蹄”,亦称“齿果酸模”,蓼科。此菜味道微苦,性寒,有止血、通便、解毒之功效,是野菜中的佳品。
羊蹄子棵多生长在湖边山坡,和百姓熟的很,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一眼就能认出来。剜到羊蹄子棵,洗净了,再在 “碓窝子” (石碓)里捣一把豆糁子,和羊蹄子棵掺在一起烧一锅野菜汤,叫 “馇豆沫”,味美且飘着淡淡的苦香,百米以外就能闻到。谁家若能做出羊蹄子棵馇豆沫来,算是最美的饭食了。
“客”并不是远客,而是近邻,抑或是 “游手好闲”之辈。饥饿的年月,饥饿的人们,有了如此香甜的美食,能不 “闻香而至”?偏偏这一家刚刚做好了 “羊蹄子棵馇豆沫”,便引来了一位 “馋猫鼻子灵”的不速之客。主人一家子也许一连几天没吃上顿饱饭了,好不容易做了一锅野菜汤,怎舍得让外人分享?女主人情急之中拿了围裙或屉布(湖区称笼布)将锅盖上,怕“客人”看见。客人馋猫儿似的,鼻灵眼尖,怎能闻不到,看不见?见主人没有留饭的意思,也不好赖着不走,蛖!再到别家蹭蹭吧。但凡有好吃的都与第一家相似,于是,“客人”饥肠辘辘干咽着唾沫编出了这首歌谣。为了表示对主人吝啬的不满,也有意增加“噱头”及趣味,便把盖锅的围裙屉布换成了女主人的“脱裤子”。情节细腻,风趣,生动,寥寥几句便把生活的细节,人们的困境以及农家那种尴尬、机智、小气的情态表述得活灵活现,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带着一股泥土的香味儿。
还有一首深含讽刺意味的民谣,也跟吃有关,叫《绿豆花》,听来禁不住让人捧腹:俺队干部真不差,半夜开会保管家。煮了一锅绿豆花,四个干部撑死仨,还有一个没撑死,沥沥拉拉屙到家。后头跟个拾粪的,一摊一摊绿豆花。
在“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公社化时期,社员以队为家,队里的干部就是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谓“得罪队长派重活,得罪会计用笔戳,得罪保管挨秤砣”的民谣就是那个时代留传的。但队干部也是全队群众目光的聚焦点,干部的一举一动都在群众的“监视”之内,而口粮更是焦点中的焦点。队干部掌着队里的经济命脉,大都是嘴馋的主儿,总要想方设法、偷三瞒四吃点“肥头”,沾些便宜。因此,干部们总是喜欢在夜间开会,又多在职务不高的保管家。或走后门打二斤白酒,弄几个小菜解解馋;或悄悄开了仓库,偷取留作种粮的绿豆,煮上一锅绿豆花饕餮一顿。这怎么能逃得过社员雪亮的眼睛呢?也许干部夜里 “开会”的整个过程都在部分群众的监视之中呢。
这首民谣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语言幽默流畅又不失夸张、风趣,讥贬中透着滑稽,可称得上是一首隽永上口的民谣佳作。作者把事件发生的时间 (半夜)、地点 (保管家)和干部借开会之名行吃喝之实及其贪婪、自私的心态描写得生动而逼真。发现 “秘密”的群众没有看到干部们贪谗的吃相,而却丰富地想象到了吃喝的场面,那种对干部滥用职权,随意挥霍集体财产的愤懑情绪跃然纸 (口)上,也表现出了广大群众对干部腐败作风的深恶痛绝。这就是喷着质朴的泥土香味、闪光于民间的口头艺术作品,又是根植于微山湖这片沃土上的生命力、感染力极强的 “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