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石刻是我国一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但反映了中国文字的这两次重大演变,也记载了从公元前三世纪末到三世纪初四百多年间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记载了当时的主要意识形态、思想学说、经济制度、行政制度、行政区划等。
但是由于距今年代久远,不但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隔膜,文字字形也有很大的变化,这都造成了使用上的困难。著者从少年学书,即深尝其中的甘苦。多年来就存着一份对这一时期的刻石进行选释和今译的心愿。于是结合学书,认真探求刻石内容。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才在近期写成了这一部书稿。
本书篇目的选取首先考虑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包含较多的历史信息,能与正史互相印证、补充或纠正的。如《大吉买山地记》提供了土地买卖的证据,《犀浦簿书残碑》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占有财产的情况,都是难得的经济史资料,虽然是断简残篇,也予以选取。又如绝大多数墓碑的碑主都是各级官僚。《肥致碑》是唯一的一幢介绍方士的,本来可选可不选,为了其人物独特性还是选取了。其次选取石刻的漫漶泐损较轻,基本能够阅读和标点,能相对完整地了解它的基本内容的。最后还考虑到,本书不完全是为学习书法的朋友服务,但毕竟对学书的朋友用处更大一些。所以在篇目的选取上也要考虑其书法价值,尽量不遗漏在书界影响较大、为多数人所揣摩临习的碑刻。
本着以上考虑,我们选取了秦汉时期的刻石41件。其中秦代1件:《秦峄山刻石》,新莽时期1件:《莱子侯刻石》,其他39件都是东汉时期的。尤其是东汉后期的桓、灵二帝时期有29件,按篇数说占全书的70%。如果按篇幅长短来说所占比重更大,因为前期的篇幅都比较短小。
从石刻形制方面说,有摩崖5处、碑27幢、其他刻石9件。所谓其他刻石,指在未经磨砻的自然石上刻字、石阙刻字及画像石题字。
关于书体,除《秦峄山刻石》与《袁安碑》为篆书外,其他皆为隶书。从隶书的演变过程看,从西汉早期的古隶,逐渐演变为形体趋扁、体势左右背分、笔势左挑右波的“八分书”。至于《武梁祠画像题字》则发展为带有向楷书过渡迹象的“新隶体”了。
秦汉刻石大多不署作书者姓名,题名者是少数。虽然从史书上得知《秦峄山刻石》是李斯所书,但刻石上并未署名。《乙瑛碑》后人题“锺太尉书”,已被多人否定。少数署书者姓名的,如《武斑碑》署“纪伯允书此碑”,《华山庙碑》署“遣书佐郭香察书”,《衡方碑》署“碑,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西峡颂》署 “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见署名方式也不一而足。
本书所选收各篇,尽可能涵盖各方面的社会内容。除唯一的秦刻石为颂扬最高统治者的威德以外,在汉代刻石中,反映当时土地所有制状况的有《莱子侯刻石》、《大吉买山地记》、《侍廷里父老覸买田石券》等。《张景造土牛碑》反映了当时立春鞭打土牛的风俗,以及当时赋役的部分情况。《犀浦簿书残碑》反映了当时一般民户拥有财产的状况。《裴岑纪功碑》记述了一次东汉在边境用兵的历史事件。《三老讳字忌日记》、《武氏石阙铭》记述的是一个家族的部分情况。
除以上所述的以外,剩下的都是为某一个人所立的碑。其中的《校官碑》、《张迁碑》是表述地方官功德的,如后来的“去思碑”、“功德碑”之类,其余的都是墓碑。墓主大都是各级官吏。
有的碑背面刻集资立碑人的名字,有的还记载着钱数,叫作“碑阴”。
对每件石刻作品,用题记、原文、注释和今译四种方式把它解释清楚。
题记介绍其载体形态、主要内容、刻立及出土年月、地点及其现状。扼要指出其历史价值及书法价值。这部分内容本着述而不作的原则,取公认的成说,著者不作过多评论,更不作争论。
关于原文,绝大多数皆取自原石或原石拓片。对其文字进行认真辨识和校勘。字形无大变化,为大家所公认的,直接录出。现已简化了的更直接以简化字记录。凡属古写、隶变以及通假字,则照原样描摹。在《说文》、《玉篇》、《广雅》等字书、训诂书中求解。这样仍有一些字查不出,既不能回避,又不能杜撰,只好据实存疑,留待今后解决。
注释部分首先把古写的、隶变的、通假的字解释成现在的通用字。其次是解释词语。其中占篇幅较多的是人名、地名、官职名、典故成语的原始出处等。引文基本上都是在石刻文之前,个别出现六朝以后的引文,那是解释词语用法的例证,不是解释掌故的。所有引文都从原书抄出。
起初以为在注释清楚的基础上,今译就好办了。实际进行下去,才知道这一步工作最麻烦,也最复杂。例如在古文中可以省略的句子成份,在现代文中却不能省略,省略了就像是不完整了。遇此情况只能把省略的成份补足,并且用括号括起来,表示是原文中没有的。又有因漫漶泐损而原文不衔接的,只好用删节号表示衔接不上的地方。有时很难找到一个与古文准确对应的词进行直译,有时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暗含典故,按字句直译表示不出暗含的典故来,只得像串讲一样,绕个弯才能说清楚。这样译出来,仅能求信、求达,就顾不上求雅了。
本书编写过程中,王昶的《金石萃编》、高文的《汉碑集释》、何应辉的《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是主要的参考资料。在篇目的选取以及载体形态的表述上,主要得力于此书。
本人学力有限,本书在对原文的校勘、注译体例、以及注释内容上,都难免有错误、不足之处,敬希读者先进不吝赐教。
附:《秦汉刻石选译》序及目录
序
王学仲
邹城
君以家学渊源,耽于文史,酷嗜书法。自幼勤苦临池,兼擅各书体。所作书翩翩多姿,古趣盎然。年甫而立时即渐露头角,被吸纳为中国书协会员。以往固以书界之青年才俊目之矣。及其以此书书稿示余,乃知
此书选取秦汉著名刻石中之有首尾、可连读者三十八篇,校勘原文、断句标点并加以注释与今译。篇中掌故皆从古籍中厘清来源。凡五经、四书、“前三史”、诸子、字书及其他汉代以前古文献,皆信手拈来,游刃有馀。并在题记中时出新见,对相沿成误之处,皆一一厘正。如《肥致碑》碑首有二“萌”字。前此诸家皆著录为“崩”,此书以充分证据正确认读,解决理解上之问题。又如《校官碑》“前半叙事之文目曰之诔,后半有韵之文目曰叙”,清人翁方纲氏且感困惑。对此,百多年来无人顾及。此书持充分理由改变断句,遂使此疑迎刃而解。似此者,不一而足。腹笥之丰富,学养之深厚,于现今中青年中概未尝见。此书出版嘉惠学人之处良多。举凡研究汉代以前之重大历史事件、意识形态、思想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者,皆可取资于此。其影响固不囿于文字流变与书法艺术之一隅也。
邹城为原始儒家发祥之地,甚富国学底蕴。李樯邹人也,可谓地灵而人杰矣。
(王学仲,天津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专家组成员,中国书协顾问,天津市书协主席。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
目录
1、秦峄山刻石 5
2、莱子侯刻石 9
3、三老讳字忌日记 11
#p#副标题#e#4、开通褒斜道摩崖 14
5、大吉买山地记 17
6、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石券 18
7、袁安碑 21
8、马姜墓记 25
9、裴岑纪功碑 27
10、景君碑 30
11、武斑碑 39
12、武氏石阙铭 46
13、武梁祠画像题字 47
14、石门颂 68
15、乙瑛碑 73
16、孔谦碑 78
17、礼器碑 79
18、郑固碑 88
#p#副标题#e#19、张景造土牛碑 91
20、封龙山颂 94
21、孔宙碑 97
22、犀浦簿书残碑 104
23、华山庙碑 106
24、鲜于璜碑 113
25、武荣碑 119
26、衡方碑 121
27、史晨碑 129
28、肥致碑 137
29、夏承碑 140
30、西狭颂 144
31、杨淮表记 147
32、鲁峻碑 149
33、尹宙碑 154
#p#副标题#e#34、赵宽碑 158
35、校官碑 163
36、白石神君碑 167
37、曹全碑 172
38、张迁碑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