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喇叭班在微山湖区农村仍是个吃香的行当,无论谁家为儿女办理婚事,还是为逝去老人办理丧事,总要请喇叭班前来演奏一番,以增强气氛和感情色彩。特别到了春节跟前,喇叭班更是应接不暇,邀请的顾主名单排了一长串,以至有的人即使通过熟人前来邀请,喇叭班也实在无法答应,因为活已经排满,实在无法再揽新活。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喇叭班又何尝不是如此?由于活源充足,供不应求,价格也自然日益猛增。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请喇叭班办理一桩婚事或丧事,价格只四五百元,现在则涨到了两千四五百元。在收入分配上,喇叭手作为班长得到的最多,可达四五百元,其他人一般也能得到两百元左右。所以凡从事喇叭班行当的人,生活都比较殷实富裕。
说是喇叭班,其实班里不光只有吹喇叭的,也有唱戏的,唱歌的,说小品的,还有跳舞的。不过后面说的这些人,一般只在办理喜事的现场出现,办理丧事时不会见到他们的踪影。但一些人家的“喜丧”除外,有的老人活到一百多岁去世,且又是无疾而终,为这样的去世老人办理丧事,人们一般称为“喜丧”,主家也会同意邀请一些唱戏的、唱歌的来表演热闹一番,以示对老人高寿的崇敬。
喇叭音色高亢明亮,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最能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所以,在农村,无论谁家的老人去世,家里即使再穷,东借西借,也要请喇叭班吹上两天。老人在世一生,尝遍人间酸甜苦辣,这撒手西去的结局,使家族亲人和亲朋好友无不陷入悲痛之中,而喇叭吹奏正是表达家人心情的恰当方式。一曲《苦伶仃》使人怅然若失,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令听者黯然神伤,把家人对逝去老人的怀念和痛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办理丧事时,最能考验喇叭班水平和毅力的,是在发丧前的头天晚上举行的“辞灵”和发丧的当天举行的“路祭”仪式上。这时,主家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到场,穿上孝服或带上孝帽跪列于灵棚和道路两侧。当主持人宣布“辞灵”或“路祭”开始后,人们按血缘关系的近远,依次进棚和在供桌前施礼祭拜。身份不同,祭拜的方式也不同,一般的亲朋关系,行三揖九叩礼,闺女婿、侄女婿则要行二十四拜大礼。此礼动作繁琐且速度缓慢,从开始到结束有的长达一个多小时。领祭的人在前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做着各种动作,好像他不是悼念死者,而是在做表演。有的人在行二十四拜大礼时,还抱有故意为难喇叭手的心态,认为主家给你这么多的报酬,这个钱不能叫你白拿,非得累累你不可,所以故意将行礼的速度放慢。这样一来就自然苦了在一旁伴奏的喇叭手,因为无论何人祭拜,自始至终都要在喇叭的伴奏下进行,祭拜不停,喇叭声不止。如果时间过长,对喇叭手的气力和毅力都将是一个严峻考验。行二十四拜大礼,由于动作缓慢,耗费的时间长,尽管两个喇叭手轮流吹,依然累得嘴唇麻木、满头大汗。
至于儿女婚嫁,人生大喜,这是最值得显摆也最应该显摆的大喜,结婚的头天晚上就会把喇叭班请来,在门旁摆张桌子,好酒好烟地伺候着,村里的人家几乎关门闭户,男女老少有的站有的坐,黑压压地把喇叭班围在中间,那嘹亮喜庆的喇叭声,把乡村的夜晚演绎得有声有色。喇叭班里的业余歌手、戏曲和小品演员也会在这时先后出场,为大家表演一番。其实真正的考验是在婚宴上,许多喝喜酒的亲朋好友为了助兴,当场出钱点戏点歌叫喇叭班里的演员唱,这给喇叭班提供了一个挣钱的机会,同时也会遇到很多难题。年长的爱点传统戏曲选段,这还好对付,因为喇叭班唱戏的演员对这些选段早已了然于胸。最让喇叭班头痛的是青年人,他们喜欢点时下流行的歌曲,而流行歌曲何其多?喇叭班里的歌手会唱的歌再多,也不可能保证所点歌曲都会唱,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不仅拿不到钱,还会遭到点歌人的奚落。结婚的当天,娶亲的队伍一大早就走出村头,喇叭手在前面带路,走一路吹一路,把婚嫁的喜庆洒满一路。有时路过一个村庄,有好事者往路中间横张桌子,放几条板凳,桌上摆几包烟、一壶茶,先让喇叭手坐下来吸烟喝茶休息,然后再请他吹奏戏曲或歌曲。这是湖西沿湖一带的风俗,喇叭手不吹上一阵,这张桌子是不会搬走的。
民间有句俗语:戏曲好唱,喇叭难吹。喇叭虽然活跃在民间,是典型的草根艺术,但要熟练掌握有关技巧并非易事。喇叭手的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学吹喇叭没有乐谱,全凭耳听心记多练。吹喇叭比较费气,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来,不能无间歇地长时间表演。“循环换气法”是喇叭手最常见的演奏方法,这样的吹奏能使气息饱满不息,使豪放嘹亮的喇叭声长时间的延续。初学喇叭的人首先要增强自己的肺活量,整天噙着芦苇杆对着水吹泡,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在婚丧事上面不改色一口气吹上半个小时。
现在喇叭班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很多农村的喇叭班改成了“某某县某某镇某某村民间艺术团”,他们用农用三轮车改装成舞台,既可拉人拉道具,又可当作演出舞台,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乐队除有喇叭、笙、边鼓、镲外,又增加了架子鼓、电子琴和大号、小号等,演奏起来音域宽广,威武雄壮。令人欣慰的是,不管乐队里增加了多少新的元素,喇叭这个在中国民间风行了一千多年的古老乐器,依然是这个乐队里的主旋律,喇叭手仍然是这个乐队的一把手。
说是喇叭班,其实班里不光只有吹喇叭的,也有唱戏的,唱歌的,说小品的,还有跳舞的。不过后面说的这些人,一般只在办理喜事的现场出现,办理丧事时不会见到他们的踪影。但一些人家的“喜丧”除外,有的老人活到一百多岁去世,且又是无疾而终,为这样的去世老人办理丧事,人们一般称为“喜丧”,主家也会同意邀请一些唱戏的、唱歌的来表演热闹一番,以示对老人高寿的崇敬。
喇叭音色高亢明亮,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最能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所以,在农村,无论谁家的老人去世,家里即使再穷,东借西借,也要请喇叭班吹上两天。老人在世一生,尝遍人间酸甜苦辣,这撒手西去的结局,使家族亲人和亲朋好友无不陷入悲痛之中,而喇叭吹奏正是表达家人心情的恰当方式。一曲《苦伶仃》使人怅然若失,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令听者黯然神伤,把家人对逝去老人的怀念和痛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办理丧事时,最能考验喇叭班水平和毅力的,是在发丧前的头天晚上举行的“辞灵”和发丧的当天举行的“路祭”仪式上。这时,主家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到场,穿上孝服或带上孝帽跪列于灵棚和道路两侧。当主持人宣布“辞灵”或“路祭”开始后,人们按血缘关系的近远,依次进棚和在供桌前施礼祭拜。身份不同,祭拜的方式也不同,一般的亲朋关系,行三揖九叩礼,闺女婿、侄女婿则要行二十四拜大礼。此礼动作繁琐且速度缓慢,从开始到结束有的长达一个多小时。领祭的人在前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做着各种动作,好像他不是悼念死者,而是在做表演。有的人在行二十四拜大礼时,还抱有故意为难喇叭手的心态,认为主家给你这么多的报酬,这个钱不能叫你白拿,非得累累你不可,所以故意将行礼的速度放慢。这样一来就自然苦了在一旁伴奏的喇叭手,因为无论何人祭拜,自始至终都要在喇叭的伴奏下进行,祭拜不停,喇叭声不止。如果时间过长,对喇叭手的气力和毅力都将是一个严峻考验。行二十四拜大礼,由于动作缓慢,耗费的时间长,尽管两个喇叭手轮流吹,依然累得嘴唇麻木、满头大汗。
至于儿女婚嫁,人生大喜,这是最值得显摆也最应该显摆的大喜,结婚的头天晚上就会把喇叭班请来,在门旁摆张桌子,好酒好烟地伺候着,村里的人家几乎关门闭户,男女老少有的站有的坐,黑压压地把喇叭班围在中间,那嘹亮喜庆的喇叭声,把乡村的夜晚演绎得有声有色。喇叭班里的业余歌手、戏曲和小品演员也会在这时先后出场,为大家表演一番。其实真正的考验是在婚宴上,许多喝喜酒的亲朋好友为了助兴,当场出钱点戏点歌叫喇叭班里的演员唱,这给喇叭班提供了一个挣钱的机会,同时也会遇到很多难题。年长的爱点传统戏曲选段,这还好对付,因为喇叭班唱戏的演员对这些选段早已了然于胸。最让喇叭班头痛的是青年人,他们喜欢点时下流行的歌曲,而流行歌曲何其多?喇叭班里的歌手会唱的歌再多,也不可能保证所点歌曲都会唱,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不仅拿不到钱,还会遭到点歌人的奚落。结婚的当天,娶亲的队伍一大早就走出村头,喇叭手在前面带路,走一路吹一路,把婚嫁的喜庆洒满一路。有时路过一个村庄,有好事者往路中间横张桌子,放几条板凳,桌上摆几包烟、一壶茶,先让喇叭手坐下来吸烟喝茶休息,然后再请他吹奏戏曲或歌曲。这是湖西沿湖一带的风俗,喇叭手不吹上一阵,这张桌子是不会搬走的。
民间有句俗语:戏曲好唱,喇叭难吹。喇叭虽然活跃在民间,是典型的草根艺术,但要熟练掌握有关技巧并非易事。喇叭手的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学吹喇叭没有乐谱,全凭耳听心记多练。吹喇叭比较费气,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来,不能无间歇地长时间表演。“循环换气法”是喇叭手最常见的演奏方法,这样的吹奏能使气息饱满不息,使豪放嘹亮的喇叭声长时间的延续。初学喇叭的人首先要增强自己的肺活量,整天噙着芦苇杆对着水吹泡,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在婚丧事上面不改色一口气吹上半个小时。
现在喇叭班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很多农村的喇叭班改成了“某某县某某镇某某村民间艺术团”,他们用农用三轮车改装成舞台,既可拉人拉道具,又可当作演出舞台,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乐队除有喇叭、笙、边鼓、镲外,又增加了架子鼓、电子琴和大号、小号等,演奏起来音域宽广,威武雄壮。令人欣慰的是,不管乐队里增加了多少新的元素,喇叭这个在中国民间风行了一千多年的古老乐器,依然是这个乐队里的主旋律,喇叭手仍然是这个乐队的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