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1744—1802)是清乾嘉时期运河官员,却成名于乾嘉学派的金石学家,“官虽不达,亦为名流所重”。他学术、艺术上辉煌成就的取得,不是在家乡杭州,而是在山东的济宁。母亲梁瑛去世于济宁,长女黄润归适济宁李家,他本人也病逝于济宁运河任上。但是,我们济宁人却不太了解他。
有观点认为,黄易与任城金石挚友李东琪(字铁桥)是儿女亲家。数年前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兴钱大昕全集》,但仍将许多重要文章漏选,于是,上海有两位学者柳岳梅和许全胜在《中国典籍与文化》季刊“文献天地”栏里发表了《潜研堂文集》外编,这里收录了钱大昕(1728—1804)为黄易《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写的著名序言和给黄易的一封信。信中有“铁桥想无恙?”的话。铁桥是李东琪的表字,上海这两位学者为“铁桥”作的注释是“铁桥即李作霖,济宁人,黄易亲家,笃嗜金石”。他们的注释稍为细致,即他们还说明了出处:“参《秋盦遗稿》及李汝谦跋”。
上海的两位学者不会不知道“铁桥”是李东琪的表字,他们认为这三个名、字是同一人,且是黄易的儿女亲家。这不能证明李作霖就是李东琪。《秋盦遗稿》是黄易死后,其女儿黄润、儿子黄元长为他搜集的遗文。这些遗文直到黄易死后108年即宣统二年(1910年)才由黄易的六世外孙即黄润的五世孙李汝谦石印出版,现影印本收于1466册《续修四库全书》。李汝谦在后记里叙述了他的家世和《秋盦遗稿》从收藏、传承到出版的大略情况。他称李作霖为“先朝议公”,李汝谦没有提到这位朝议公的名字,但从他引述的那两句诗里,我们知道他是指李作霖。李汝谦称黄易是“先高祖母黄太恭人尊甫”,称黄易之婿为“先高祖职方公”,职方为一官职名。在《秋盦遗稿》里收有黄易两首诗,题目是《吊李亲家作霖》。这在黄易作品里是唯一一次提到他的姻亲叫李作霖。这是两首五律:
吊李亲家作霖
别后怜君病,愁肠日几廻。何期鸿影到,却是讣音来。痛极不能语,夜深惟独哀。谁知三月别,渺渺隔泉台。
泲上勾留久,论文廿载深。多君重义气,愧我太清贫。不道朱陈契,翻多管鲍情。归来瞻繐帐,那不泪纵横。
这两首诗写于何时?李作霖去世时黄易为什么不在济宁?作霖只是表字,他的实名是什么?这一连串问题,在获得权威材料前都不可能得到解决。
问题是沪上这两位学者认为李东琪(铁桥)就是李作霖,李东琪(铁桥)就是黄易亲家。
在一套收录1500万词条的百科工具书库里,只查到一个叫李作霖的人,他是当代人,与二百年前的李作霖绝非一人。
李汝谦在前述后记里曾提到李作霖“独好客”,他举出的两位江浙士夫是“钱公梅溪、奚公铁生,皆悬榻待者”。钱梅溪即钱泳(1759—1844),奚铁生即奚冈(1746—1803),这二人绝不能与李东琪(铁桥)结识的一流学者相比,如翁方纲(1733—1818)、钱大昕、阮元(1764—1849)等。如果李作霖即李东琪,为什么李汝谦指称他的朋友时不举翁方纲、钱大昕、阮元而只举出钱泳和奚冈呢?
李东琪与黄易最尊崇、亲近的师友是大学者翁方纲。查遍翁方纲的诗文集,根本看不出来李东琪和李作霖为同一人的表述甚或暗示。第一次提到李东琪时,翁方纲写道:“颇闻李君世好古东琪,郑碑获自君家翁(李东琪之父李鲲)”。从生疏驯至于熟悉,在以后的诗文中就直呼铁桥、黄与李、黄李、李家、石耕斋、李子……在黄易刚去世,翁还未得到讣音时所写的《铁(桥)松(黄易号小松)观碑歌》里,就戏称李东琪为“李老铁”,合称黄李二人为“铁松二老子”了。
在黄易死后(黄易1802年二月去世),翁为以严肃的笔触写的《黄秋盦传》里,无一字涉及李黄是姻亲关系的记述,他只是说:“济宁李东琪者,字铁桥,亦以金石之学世其家,与君最契,适有《铁松观碑图卷》,方纲题甫就,而君讣音至矣,呜呼伤哉!”
同是一类传记文字,潘庭筠为黄易写的《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唐黄君墓志铭》里也特别提到李东琪,“而李铁桥东琪,近在任城,过从尤数”。显然,他是把李铁桥放在“知交”一列中,试问,潘庭筠在这篇文章中既然写到黄易长女“适济宁兵部职方司郎中李大峻”,为什么就不写李东琪与李大峻有什么关系呢?况且,潘还写到他自己就是黄易姻亲,“(长子)元长,南河主簿,娶潘氏,即庭筠女也”。那为什么不写李东琪与黄易也有这种姻亲关系呢?难道还有什么避忌吗?显然,黄李只是朋友关系,是我们现代研究者们把他们的关系猜错了。
在钱大昕、阮元和黄易等大量的文字遗存中,都查不到李东琪与黄易是否有姻亲关系的任何信息。李东琪曾积极参与了武氏祠的重建,李汝谦回忆“先朝议公”李作霖时也说“与小松(黄易)先生以同嗜故为最契。凡有所得,皆经商榷,即先生有所措置,如重立武梁祠等,又皆先朝议公助成之”。这与李东琪确实是相似的。
于是,我们就想到翁方纲所撰《重立汉武氏祠石记》的捐款题名里就应当有记录,如果李东琪、李作霖都在其中,那就可以断定这是两个人,如果只有其中一个,则可证明这是一人的两个名字,即李东琪就是李作霖。但在所能查到的翁氏碑文后都未收录这个捐款题名,而在2012年11月的一天,我们在武氏祠看到第一展室东墙边的六方翁碑,第五方大部与第六方全部全是题名碑,这是一面碑,碑阴无字。大部分是我们熟悉的名字,如翁方纲、黄易、李东琪等。一再查找,没有李作霖。这些题名一律是真姓实名,无一题表字或别号者。誊录笔记,对照照片,从82个题名中筛选出家在济宁的六个李姓人士:①李瀚②李琬③李泳④李东琪⑤李锺沛 ⑥李承邺。
李东琪是十八世纪后半期济宁汉魏碑刻的主要探访者,他与黄易合作,使济宁州学汉魏碑刻从五方增加到十方。但我们至今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只从他在黄易鉴藏汉碑《裴岑纪功碑》拓本的四行题跋中推算出1780年时他40岁上下,比黄易稍长几岁。《西泠印社》总第27辑,影录了黄易与李东琪的一条观款:“嘉庆六年五月六日钱唐黄易再观于济宁河廨,州人李东琪同观”。黄易死于嘉庆七年二月,李东琪此前十个月还活在人世,那就有许多问题无法解释。在济宁市博物馆东院碑亭里有一方李东琪写的“公渡”碑,右上角虽有残缺,而书碑的岁月仍清晰可辨:“岁在癸亥夏四月,州人李东琪题”。嘉庆癸亥应是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这就无可争辩地说明,直至黄易死后一年多,李东琪还活在人世,李作霖在黄易生前已经去世,他们绝非一人。
济宁人王宗敬的一本书的手稿影印本,收在《续修四库全书》1179册中,书名《我暇编》。此书记事中有的写到嘉庆十三年。第一篇就是《黄小松》,其中写到黄易去世的具体时间,还写到他们几位朋友讨论如何处理黄易藏品问题,说“李公亦聋且病”。李公即指李东琪,他在黄易死后还活在人世。在《李铁桥》一节里,王宗敬说李铁桥“重听乏嗣”,这就更清楚了,李本来连儿子都没有,那怎么会与黄易结为儿女亲家呢!
有观点认为,黄易与任城金石挚友李东琪(字铁桥)是儿女亲家。数年前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兴钱大昕全集》,但仍将许多重要文章漏选,于是,上海有两位学者柳岳梅和许全胜在《中国典籍与文化》季刊“文献天地”栏里发表了《潜研堂文集》外编,这里收录了钱大昕(1728—1804)为黄易《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写的著名序言和给黄易的一封信。信中有“铁桥想无恙?”的话。铁桥是李东琪的表字,上海这两位学者为“铁桥”作的注释是“铁桥即李作霖,济宁人,黄易亲家,笃嗜金石”。他们的注释稍为细致,即他们还说明了出处:“参《秋盦遗稿》及李汝谦跋”。
上海的两位学者不会不知道“铁桥”是李东琪的表字,他们认为这三个名、字是同一人,且是黄易的儿女亲家。这不能证明李作霖就是李东琪。《秋盦遗稿》是黄易死后,其女儿黄润、儿子黄元长为他搜集的遗文。这些遗文直到黄易死后108年即宣统二年(1910年)才由黄易的六世外孙即黄润的五世孙李汝谦石印出版,现影印本收于1466册《续修四库全书》。李汝谦在后记里叙述了他的家世和《秋盦遗稿》从收藏、传承到出版的大略情况。他称李作霖为“先朝议公”,李汝谦没有提到这位朝议公的名字,但从他引述的那两句诗里,我们知道他是指李作霖。李汝谦称黄易是“先高祖母黄太恭人尊甫”,称黄易之婿为“先高祖职方公”,职方为一官职名。在《秋盦遗稿》里收有黄易两首诗,题目是《吊李亲家作霖》。这在黄易作品里是唯一一次提到他的姻亲叫李作霖。这是两首五律:
吊李亲家作霖
别后怜君病,愁肠日几廻。何期鸿影到,却是讣音来。痛极不能语,夜深惟独哀。谁知三月别,渺渺隔泉台。
泲上勾留久,论文廿载深。多君重义气,愧我太清贫。不道朱陈契,翻多管鲍情。归来瞻繐帐,那不泪纵横。
这两首诗写于何时?李作霖去世时黄易为什么不在济宁?作霖只是表字,他的实名是什么?这一连串问题,在获得权威材料前都不可能得到解决。
问题是沪上这两位学者认为李东琪(铁桥)就是李作霖,李东琪(铁桥)就是黄易亲家。
在一套收录1500万词条的百科工具书库里,只查到一个叫李作霖的人,他是当代人,与二百年前的李作霖绝非一人。
李汝谦在前述后记里曾提到李作霖“独好客”,他举出的两位江浙士夫是“钱公梅溪、奚公铁生,皆悬榻待者”。钱梅溪即钱泳(1759—1844),奚铁生即奚冈(1746—1803),这二人绝不能与李东琪(铁桥)结识的一流学者相比,如翁方纲(1733—1818)、钱大昕、阮元(1764—1849)等。如果李作霖即李东琪,为什么李汝谦指称他的朋友时不举翁方纲、钱大昕、阮元而只举出钱泳和奚冈呢?
李东琪与黄易最尊崇、亲近的师友是大学者翁方纲。查遍翁方纲的诗文集,根本看不出来李东琪和李作霖为同一人的表述甚或暗示。第一次提到李东琪时,翁方纲写道:“颇闻李君世好古东琪,郑碑获自君家翁(李东琪之父李鲲)”。从生疏驯至于熟悉,在以后的诗文中就直呼铁桥、黄与李、黄李、李家、石耕斋、李子……在黄易刚去世,翁还未得到讣音时所写的《铁(桥)松(黄易号小松)观碑歌》里,就戏称李东琪为“李老铁”,合称黄李二人为“铁松二老子”了。
在黄易死后(黄易1802年二月去世),翁为以严肃的笔触写的《黄秋盦传》里,无一字涉及李黄是姻亲关系的记述,他只是说:“济宁李东琪者,字铁桥,亦以金石之学世其家,与君最契,适有《铁松观碑图卷》,方纲题甫就,而君讣音至矣,呜呼伤哉!”
同是一类传记文字,潘庭筠为黄易写的《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唐黄君墓志铭》里也特别提到李东琪,“而李铁桥东琪,近在任城,过从尤数”。显然,他是把李铁桥放在“知交”一列中,试问,潘庭筠在这篇文章中既然写到黄易长女“适济宁兵部职方司郎中李大峻”,为什么就不写李东琪与李大峻有什么关系呢?况且,潘还写到他自己就是黄易姻亲,“(长子)元长,南河主簿,娶潘氏,即庭筠女也”。那为什么不写李东琪与黄易也有这种姻亲关系呢?难道还有什么避忌吗?显然,黄李只是朋友关系,是我们现代研究者们把他们的关系猜错了。
在钱大昕、阮元和黄易等大量的文字遗存中,都查不到李东琪与黄易是否有姻亲关系的任何信息。李东琪曾积极参与了武氏祠的重建,李汝谦回忆“先朝议公”李作霖时也说“与小松(黄易)先生以同嗜故为最契。凡有所得,皆经商榷,即先生有所措置,如重立武梁祠等,又皆先朝议公助成之”。这与李东琪确实是相似的。
于是,我们就想到翁方纲所撰《重立汉武氏祠石记》的捐款题名里就应当有记录,如果李东琪、李作霖都在其中,那就可以断定这是两个人,如果只有其中一个,则可证明这是一人的两个名字,即李东琪就是李作霖。但在所能查到的翁氏碑文后都未收录这个捐款题名,而在2012年11月的一天,我们在武氏祠看到第一展室东墙边的六方翁碑,第五方大部与第六方全部全是题名碑,这是一面碑,碑阴无字。大部分是我们熟悉的名字,如翁方纲、黄易、李东琪等。一再查找,没有李作霖。这些题名一律是真姓实名,无一题表字或别号者。誊录笔记,对照照片,从82个题名中筛选出家在济宁的六个李姓人士:①李瀚②李琬③李泳④李东琪⑤李锺沛 ⑥李承邺。
李东琪是十八世纪后半期济宁汉魏碑刻的主要探访者,他与黄易合作,使济宁州学汉魏碑刻从五方增加到十方。但我们至今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只从他在黄易鉴藏汉碑《裴岑纪功碑》拓本的四行题跋中推算出1780年时他40岁上下,比黄易稍长几岁。《西泠印社》总第27辑,影录了黄易与李东琪的一条观款:“嘉庆六年五月六日钱唐黄易再观于济宁河廨,州人李东琪同观”。黄易死于嘉庆七年二月,李东琪此前十个月还活在人世,那就有许多问题无法解释。在济宁市博物馆东院碑亭里有一方李东琪写的“公渡”碑,右上角虽有残缺,而书碑的岁月仍清晰可辨:“岁在癸亥夏四月,州人李东琪题”。嘉庆癸亥应是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这就无可争辩地说明,直至黄易死后一年多,李东琪还活在人世,李作霖在黄易生前已经去世,他们绝非一人。
济宁人王宗敬的一本书的手稿影印本,收在《续修四库全书》1179册中,书名《我暇编》。此书记事中有的写到嘉庆十三年。第一篇就是《黄小松》,其中写到黄易去世的具体时间,还写到他们几位朋友讨论如何处理黄易藏品问题,说“李公亦聋且病”。李公即指李东琪,他在黄易死后还活在人世。在《李铁桥》一节里,王宗敬说李铁桥“重听乏嗣”,这就更清楚了,李本来连儿子都没有,那怎么会与黄易结为儿女亲家呢!
既然李铁桥与李作霖并非一人,李作霖是表字,不是姓名,那么,李作霖的名字到底是什么,即黄易在济宁的儿女亲家究为何人?
他就是在翁方纲《重立汉武氏祠石记》题名碑中的济宁人李锺沛。
今年春,我们查到一本任城李氏家谱的书名,这本族谱始修于嘉庆五年,即公元1800年,三修于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主撰人为李汝霖,此人与李汝谦同辈,而且生活的年代亦相距不远。这两册十卷的济宁任城《李氏族谱》,在国内是孤本,崇本堂刊。这套族谱中没有李鲲、李东琪父子。李姓为当今中国第一族姓,而其族源却有十几处,可见济宁李氏也并非出于一脉。
任城《李氏族谱》使许多零散材料各归本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先说黄易的儿女亲家。谱载“李锺沛,字作霖,号守拙。例授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候选府同知。生于雍正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735.4.21.)丑时(凌晨1—3点),卒于乾隆六十年十月二十一(1795.12.1)丑时(凌晨1—3点),配张氏……继配张氏。子二:大岑、大峻”。他就是翁碑题名中的李锺沛:“候补同知济宁李锺沛钱五千”。黄易悼诗中说的作霖是他的表字。他还有个号“守拙”。他比黄易大9岁,卒于乾隆六十年十月。黄易的两首挽诗即写于此后不久。这一年闰二月黄母逝世,黄扶柩归葬,所以,他不在济宁。李汝谦一再称之为“先朝议公”的就是李锺沛,这是一个封号,不是实衔。《钱塘黄易修武氏祠堂记略》一文出自黄易手笔,其中写到李东琪,却未提到李锺沛,正因为他们是姻亲关系,这才是可以理解的。钱泳写的一篇碑文里就有了明确的记载,也再一次印证了李汝谦的说法。李锺沛先后两任妻子都姓张,黄易在《岱岩访古日记》里说他们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初七夜“宿婿舅张翁圃中”也得到了印证。
再说李锺沛的次子李大峻,他就是黄易长女黄润的丈夫。族谱说:“大峻字此山,诰授朝议大夫,兵部职方司郎中加一级。生于乾隆四十一年九月初五日(1776.10.16)戌时(晚上7点—9点),卒于嘉庆十年二月十九日(1805.3.19)午时(上午11点—午后1点)”。在《岱岩访古日记》里黄易用的是他的表字,“李婿此山”。潘庭筠在黄易墓志里用的是他的名字大峻。李汝谦说,李锺沛死后“又十年,先高祖职方公亦继逝,家遂中落”。时间完全相符。
大峻的妻子——黄易长女黄润,在她写的《秋盦遗稿》序言里她叫黄润,字芳六。在《李氏族谱》中,写到妻女时都很简单,几乎不写妻女的任何事迹和出处,有的连生卒年月都不写。但写到黄润时却异乎寻常。《李氏族谱》写道:大峻“配黄氏,山东兖州府运河分府(分司,即运河同知衙门,黄易曾任运河同知)、护理(代理)运河兵备道(山东通省运河兵备道,为分司上一级衙门,黄易生前曾代理道员,俗称道台)易公女。诰封恭人。生于乾隆四十年闰十月二十六日(1775.12.18)寅时(凌晨3—5点),卒于道光四年四月初三日(1824.5.1)寅时(凌晨3—5点)。子六:珣、瑛、珙、琮、璿、琪”。李汝谦说这六位曾祖都成名成家,他感慨系之:“凡此功名之盛,与夫文章气节之著,何莫非母教有以致之?汝谦每读家传所载太恭人之淑德懿行,知所以再造吾家者为非倖致,而益推见太恭人之秉承家训,其出自小松先生之贻者,为不容没也”。是的,这位伟大母亲三十一岁丧夫守寡,奉姑教子,艰苦备尝,她以浙人落根到任城李家,任城的后世族人,不是应以崇高的敬意,缅怀这位女姓学者先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