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近日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严禁“向学生不加选择地推荐《弟子规》、删节了诸如“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内容,遂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赞成者认为此举能剔除封建糟粕,反对者则认为这种断章取义的删除不合时宜。
该不该删节《三字经》等国学著作,恰恰忘记读书的主角――中、小学生,他们对读国学以及是否应该删节国学书的看法。
于是,想到几乎与之同时且有一定相关性的新闻: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断档,连出版社都没货。而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们喜爱“这套颜体字排印,淡墨着画,一课一图的教材”,反而把自己的语文书丢在一边。
孩子们看到《开明国语课本》,会不会也把《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等国学经典丢到一边呢?相信读者自己会有结论。
实实在在地说传统国学自有其独特魅力。试想,在经过上个世纪初的民主运动的洗礼,特别经历文革的冲击后,国学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再度热起来,足见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对华夏子女的巨大影响力。但是,承认国学的价值是一回事,如何发掘并让下一代吸引其历史价值、使之有益于社会则是另一回事,其中最重要的必须讲究传授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就让孩子们正襟危坐,甚至穿着长衫,鹦鹉学舌地诵读不知所云的国学,他们的兴趣从何而来,这与几百年前的孩童开蒙有何区别?!
培养中小学生读国学的兴趣,就不是读全本和节本的问题,而是要紧紧抓住中、小学生认知和接受的特点,认认真真是研究和发掘国学书的价值,扎扎实实地编出一套好的国学书,让学生在喜爱中潜移默化地吸引国学精华,这才是有关部门最应该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