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如期而至。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有一些所谓的“爱国人士”说洋节冲击了中国文化,呼吁抵制洋节,今年更有人忧心忡忡的人说应该把圣诞节改成孔子节,以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这个建议真是搞笑,且不谈到底洋节有没有冲击中国文化,就说把圣诞节改成孔子节,难道把12月25日改成孔子节中国的文化就能复兴了吗?如果能的话,那么文化部干脆把每天都设成孔子节、孟子节、老子节,那中国文化岂不是一朝之内就重上世界之巅了?如同新闻出版总署担心汉语纯洁性而禁止gelivable一样不自信,把圣诞节改成孔子节,这样的想法不仅不自信,更显的幼稚简直愚蠢。杞人忧天。
在杞人忧天之前,我们要搞明白国人热衷于过圣诞节之类的洋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说是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实这个国人更多的是年轻人的代名词。过洋节的主力军主要是年轻人。问难的症结就在这里,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相对冷淡,其中缘由要从中外节日的不同和年轻人的特质两方面来找。
中外节日有什么不同?在笔者看来,最大的不同就是洋节浪漫,中国节日不浪漫。而年轻人喜欢什么?对,就是喜欢浪漫。追求浪漫就是年轻人的特质。洋节恰好满足了年轻人这样的心理需求。拿圣诞节来说,在这一天,圣诞树,圣诞老人齐上阵,男女朋友一起堆雪人,互送礼物、送苹果巧克力、吃大餐、看电影,多么浪漫,多么符合年轻人表达浪漫、享受浪漫的追求。
而且充满浪漫元素的洋节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功能,一是让爱情升温,二是获得爱情。对于情侣来说,情人节、圣诞节是他们表达爱意的最佳日子,也是让爱情升温的重要机会。据说,平安夜是失身的高发夜,很多情侣往往会在浪漫气氛的刺激下荷尔蒙爆发,然后在平安夜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
对于单身者来说,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更是适合表白、寻觅爱情、摆脱单身的日子。愚人节省去了年轻人害怕表白遭拒的担心,因为如果对方拒绝,还可以拿愚人节当幌子,说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圣诞节给对方送个一苹果、一块巧克力,邀请对方一起看看电影,没准就成就了一段爱恋。
其实,圣诞节等洋节只不过是符合了国人玩浪漫、找乐子、觅爱情需要,才得以大行其道。如果做个调查,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圣诞节在西方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在中国,圣诞节完全没有宗教的意味,也跟所谓的文化冲突没有多大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