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没变,变的是人吧。”问起王颖自己愿意怎么过节,她却怎么也想不起小时候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了。在铺天盖地的“中秋经济”下,对于中秋传统失忆的人,正越来越多。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过节方式,或者被割裂,或者被打破,于是,莫名的乡愁取代了家庭的团聚,无奈的“公关”冲淡甚至异化了节日的味道……极具文化意义的中秋节是否已经迷失?其实,节日无罪,迷失的也许是我们自己。
城市化下的中秋乡愁
中秋节,团圆节。
但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过节方式,或者被割裂,或者被打破,于是,莫名的乡愁取代了家庭的团聚,无奈的“公关”冲淡甚至异化了节日的味道……极具文化意义的中秋节是否已经迷失?其实,节日无罪,迷失的也许是我们自己。
中秋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特别报道,重新审视和探寻中秋节本义,以期我们真正能够回归传统。敬请关注。
在外打拼,回家过节成了一种奢侈
“中秋节假期太短了,回去也待不了几天。再加上两地放假的规则不同,时间很难安排。”中秋节自古讲究月圆人团圆,可对于小杨来说,这已经是第三个独自在香港度过的中秋节了。
小杨出生于1986年,是济南土生土长的姑娘。以前年年都在家过中秋,已经感觉不到过节的新鲜了,有时她会以和同学增加感情为由留在大学校园过节。
直到后来考研去香港城市大学读书,毕业后就职于当地一家中资机构,她才体会到回家过节是多么幸福和奢侈。小杨说,“像我们这样的‘80后’,在这样的城市生活,除去租房、饮食、社交等各项开支,基本上是‘月光一族’了。而从香港到济南来回一趟,打折后机票钱至少要2800元,即便从深圳走来回也要1500元左右。毕竟已经自立了,不愿意向父母张口要钱。”
想家是难免的。每当香港的大街小巷悬挂起中秋节的各种布景装饰时,小杨更觉得孤单,“经常会怀念咱们济南悠闲的生活,没事儿时吃个油旋,喝点儿甜沫。”
小杨通过QQ告诉记者,中秋节对她来说最多算是个可以短暂休整的小假期,然后就得迎接更紧张的竞争与挑战。“这就是成长吧,”小杨笑道,“总要学会独立生活。”
今年年初,小杨用自己的工资在香港给父母买了一台配备摄像头的电脑,中秋节就可派上用场了,“到时候与家人望着同一轮圆月,从摄像头中看着彼此,聊天、问候、祝福,不也是现代社会的非典型浪漫嘛。”她说。
异乡过节,感觉不到中秋的味道
虽然离家不远,就职于济南某银行的潍坊人小张也决定不回家。
“小时候觉得中秋节是特别重要的节日,必须和家人团聚,但现在觉得不同了。”小张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社会的发展以及身边人的影响,渐渐地,她觉得这种传统意识变淡薄了,“不是中秋节也可以回家,中秋节不一定非要回家。”
“上星期刚回了一趟家,给父母捎了几盒月饼。”小张说,“过节当天就不回去了,车太多,人太多,不必挤在一起。而且现在大家都想开了,不必执着于中秋节当天的‘团圆’这种形式,关键在于探望父母的心意。”
如今,像小杨和小张这样中秋不回家的人越来越多。中秋前夕,某网站做了一个调查:“中秋大家回家过吗?”网友们的回答中,“回去!跟家里人一起吃月饼”占了21%。
然而回答“不回去”的网友数量却是回家网友的两倍,“不回去!等国庆再回去”占到42%。“太远了!一年回去一次”的选项占了9%,这些网友大多距家较远,在陌生的地方拼搏,各种节日往往只能打电话、发短信问候亲人,即使是最让人萌生思乡之情的中秋,也不得不“千里共婵娟”了。
现代化冲击中秋团圆
身边不回家过中秋的人不在少数,“今年中秋回不回家”也成为人们见面聊天的话题。当越来越多的人徘徊于回与不回的两难中时,是什么原因让城市人中秋不回家呢?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忠武教授说,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妨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划分为两代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现已进入中年,身居社会的各个岗位。他们大多生于农村,自小接受传统文化,而后步入城市,经历了社会转型和现代化思想文化的冲击。
王忠武说,对于他们而言,中秋团圆是中华传统的感性需要,兢兢业业是现代社会压力下的理性选择,而“背井离乡”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局,“于是每当中秋临近,这一代人总是要直面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理性与感性的冲突。而现代化的特点恰恰在于,人们越来越理性,作决定要考虑综合成本收益,再也不会轻易冲动地背着行囊登上列车踏上归途。”
“而对于‘80后’、‘90’后而言,并没有这样的冲突与矛盾。”王忠武说,这一代人大多出生于城市,从小便接受现代新型文化思想的教育,根意识淡薄,对传统文化、团圆文化没有深刻的记忆。“在这种历史性失忆的影响下,中秋节也与其他节假日一样是用来休整娱乐的假期,可以用各种方式度过,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年轻人以短途旅游或者朋友聚会的方式庆祝中秋。”
“但是,在金钱、时间都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人们还是应当尽量在中秋回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王忠武说,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更应该在世俗与功利的环境中把握好自己,不迷失于金钱利益,“毕竟亲情对于人而言至关重要。”
[NextPage]
商业化下的中秋迷途
“节日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
“史上最零碎的假期”让不少人头疼,不过各路商家却满心欢喜地将这零碎的假日变成了满满的商机:美食、购物、旅游……民俗专家说:“传统节日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民族情感、文化记忆问题,假日经济不能过度商业化。”
中秋促销战
风起云涌
“买赠、返券、打折、直降”,这样的促销方式已经像每年中秋的时令月饼一样毫无新意,难以刺激市民的欲望。今年中秋,不少商家一上来就抛出杀伤力巨大的“白送”、“免单”、“不花钱”。
“周末、周末、中秋、国庆、周末”,振华商厦济南人民商场企划部负责人许明遐的工作日程中,商场的各类促销活动将断断续续进行一个月。
除了花样百出的优惠,新产品也成为“引诱”消费者荷包的“生力军”。时尚达人们期待已久的苹果iPad和iPh°ne4,就选在了中秋这个节点和“果粉”们“团圆”。
“疯了”一样挤在中秋“独木桥”上的商家,算的却是“长远账”。就像省城吉利汽车超市的总经理房立想起每年中秋节时说的,“活动搞好了,吸引来客源,三天卖的车顶一个月的销量。”
天价中秋商品卖给了谁
中秋来了,在省城张庄路的茶叶市场,来此一买就是儿十斤高档茶叶的人说,“这不是到两节了嘛,买点好茶叶送人。”
“要送人是吧?月饼买一盒就成,再配两瓶茅台,多上档次!”18日,在省城家乐福超市,见到顾客在礼品区里张望,促销员就热情地推荐。只不过,想要买瓶“上档次”的茅台,500毫升53度的飞天茅台就要989元,和半年前相比,小小一瓶酒的价格已经暴涨100多元,直逼千元大关。
“主要都是走礼品,这样的高价已经不是普通市民能承受得起了。”对于中秋茅台的热销,省城茅台经销商紫金铃酒业的霍经理说,“每年最愁的不是价格而是货源,只要有货,多少都能卖出去。”
而在苏州和武汉,“天价月饼”已经不能满足送礼者的要求,千足金打造的黄金月饼正应运而生。
被商家包办的中秋节
然而当中秋年复一年被促销、送礼、旅游包围时,作家冯骥才慨叹:“节日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
尽管不少人和冯骥才一样感慨中秋节变成了消费节,但是在商家乃至政府主管部门眼中却是“香饽饽”。
从开始推行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成为旅游、商贸、餐饮行业的天然旺季,在给经济带来可观的拉动之外,也给各地财政增加了可观的收人。
这引起了民俗学家们的担忧,“传统节日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民族情感、文化记忆问题,假日经济不能过度商业化。”山东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方向的李红春副教授说。
只是,在无孔不人的“消费”攻势下,传统的节日习俗将退向何处?
[NextPage]
人性化下的中秋回归
距离中秋还有几天时,济南市民王颖已然忙得团团转。中秋晚上的团圆饭,6岁的孩子最想吃的是必胜客;丈夫则盘算着中秋3天的短线游;得买些东西送给公公婆婆;还要想着向自己的父母解释中秋为何不在家呆着非要出去过……
“节没变,变的是人吧。”问起王颖自己愿意怎么过节,她却怎么也想不起小时候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了。在铺天盖地的“中秋经济”下,对于中秋传统失忆的人,正越来越多。
“兔子王”远去,迷失的中国味道
“儿十年前,哪有人专门说中秋节怎么过啊,大家都知道。现在不得了,竟然叫‘民俗学’了。”退休多年的马爱奎,是个谙熟传统风俗的“老济南”,当他的肠胃享受不起越来越油腻的月饼时,儿时的过节记忆也变得珍贵起来。
“倒回去40年,中秋和过年一样是个重要日子。济南人叫‘八月节’或‘八月十五’,一进农历八月就开始准备过节日了。卖水果的鲜货铺、卖月饼的点心铺都开始整理铺面、布置橱窗。大点心铺进门的柜台上,都把大到锅盖、小到棋子的月饼摞成塔形,还撒上彩纸、彩条。”马爱奎回忆说。
在老济南的中秋风俗中,“兔子王”是比月饼还要重要的物件。在北京被叫做“兔儿爷”的“兔子王”,其实就是兔首人身的泥塑,取意感谢月宫中的玉兔为人间祛病除灾。
“就跟春节卖鞭炮似的,那时候城里主要街道都是卖‘兔子王’的,有的店家在大方桌上搭成台阶,铺上白布,大小、造型不等的‘兔子王’一级级摆上去。”马爱奎说,“那时候送礼,就是一提鲜货篓子、两盒月饼,再加儿只‘兔子王’送给小孩。”而现在“兔子王”早已远去,孩子们似乎对流氓兔更感兴趣。
在中秋节当天,济南人一般要在中午吃饺子,然后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也有白天约上亲朋好友游湖赏景的习俗。但在马爱奎的记忆里,中秋的“团圆”全在晚上的拜祭月亮中。
“老济南拜月也简单,就是在条岸上摆上‘兔子王’、香炉,再放些月饼、石榴、苹果的果盘,不过济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拜‘兔子王’的都是女人。拜过之后大家就一起吃供品,月饼是不分男女老幼都必须吃的,而受过祭拜的‘兔子王’也就成了小孩子们最好的玩具。”
缺失的中秋,断裂的记忆
如今,中秋之夜,一盘月饼,一壶茶再加一些瓜果,“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仍是多数人度过中秋的传统场景,但过去有滋有味的中秋记忆,却不再清晰。
在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看来,如今在人们记忆中失去“味道”的中秋节,正是传统与现代文明断裂后的表现。 #p#副标题#e#
陈炎教授认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道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色,这就使得国家在靠法规和政策治理之外,还需要伦理和礼仪来维护。“比如中国的家国天下理念,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来构建
政治体系,所以中国用‘五伦八德’作为人在社会中自处的标准,而像中秋这样的节日,就用阖家团圆来突出‘孝’的作用,含有了以节庆和仪式凝聚人心,维系团结的意味。”
找回中秋在文化、生活层面上的效益
“和西方节日的宗教意味浓厚相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具世俗性,更多地与家庭伦理相联系。像中秋的团圆祝福、尊老爱幼以及春节的除尘沐浴、辞旧迎新、敬天祭祖,都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为贵’等民族伦理和精神的反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将传统节日纳人国家法定假日、恢复传统节日的内容,是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一种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只有得到大众认可,并在日常节庆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自觉,才可能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列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2007年,国务院经过长期调研,确定把春节(含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作为法定假日,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
尽管中秋节已经在国家节日体系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但刘魁立仍然认为,“假日作为一种
资源,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取得效益,也会在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上收到效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否过于重视经济层面的收益,而忽视了这些假日在社会、文化等方面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