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七夕”的到来,许多商家早在半月之前就打出了“情人节”促销招牌,鲜花、巧克力、首饰……但和牛郎、织女有关的东西却少之又少。民俗专家表示,现代庆祝“七夕”的方式可以保留,但传统民俗节日的渊源不能忘记。
记者走访发现,多家商场和超市纷纷打出了“甜蜜七夕”、“七夕情人节”等宣传标语,巧克力、首饰、服装……各种各样的商品被冠上了“情人节”礼物的头衔。在一家商店看到,打火机、情侣对表、对戒等物品被集中摆放在显眼的橱窗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橱窗里集中展示的就是“七夕”热销的情人节礼物。当问起店中是否有与牛郎、织女有关的物品时,工作人员笑着摇了摇头。
“给女朋友准备了鲜花、巧克力,然后再一起吃个饭。”正在某超市挑选巧克力的王先生告诉记者。“那西方和中国的情人节有何区别呢?”当记者提出疑问时,王先生笑着表示,过节只是个形式。
“‘七夕’其实叫做‘乞巧节’,是一个女性节日,最早源于星辰崇拜,古时这一天女孩会对着天空的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泰山学院民俗专家李健表示,“乞巧节”因附会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而更加动人,提起“七夕”,首先想到的是牛郎、织女。
“现在由于商家的炒作等因素,‘七夕’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为‘中国的情人节’,这对于保护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种方法,但是节日理念的西方化会使传统的民俗节日传承受到挑战,如果不注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不为传统节日赋予适合当代青年的文化内涵,想让传统节日不走向衰落很难。”李健说,商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建议结合“七夕”本身的民俗内涵,举办穿针引线等体现女性聪明伶俐的民俗活动,唤起人们对传统民俗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