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七夕节,山东沂源、山西和顺都在举办名为“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邮票首发式。据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鲁山、山西和顺、山东沂源和陕西等地争执不休。(中国广播网8月16日)
叙述学有句名言道,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故事被讲述的年代。从叙述学的角度来说,山东、山西等几省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之争,争得不是故事的起源,而是故事的起源对起源地现世的影响。
存在这样争论的基本原因,无非是考古技术和历史研究对该故事发源地的不确定或无从考察;而深层原因,则是传说故事对现实社会造成的影响力让争夺者们眼红,正所谓“利在哪里,‘牛郎织女’发源地就在哪里”。
滑稽的是,连科学都无法对起源地作出定论,“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邮票首发仪式却在几地同时揭幕。争夺方可以抛开科学的定义而直接将传说发源地“纳为己有”,这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几地对“牛郎织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精神,而是罔顾科学、赤裸裸的一种利益竞争心态。
从文化名人故里之争,到娱乐影星故乡之争,再到传说故事发源地之争,名人文化资源的争夺越来越白热化,也越来越“幽默”,一些本无定论的东西,到了争夺者的手上,便可“化腐朽为神奇”,成了有理有据的结论。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名人文化并没有在此起彼伏的争夺中发扬光大,反而愈加庸俗化、功利化。
现代社会,名人文化和经济利益挂钩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过盲目的追求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名人文化的严肃性和历史性的一面,这无疑是将名人文化“糟粕化”,拿名人文化的社会效应换取一时的经济效应,更是饮鸩止渴。如此,名人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势必降格,名人文化也只能是“源远”而无法“流长”了。
尊重七夕文化,不必非要将其纳为己有,没有“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比有若干个发源地更让人心生景仰之情,“牛郎织女”谋的应是天下有情人的福利,而绝非为某一地的经济利益“搭台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