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夕”,俗谓“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即与七夕密切相关。宋人秦观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载以降,这凄婉的词句与天河中的牵牛织女双星一起在人们的心头闪耀——
本文来源:当代学生·读写版 讲述者:许结(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超越时空的美丽传说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发展、演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情节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织云彩,也称云锦天衣;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苦。有一天,老牛告诉他,天上织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银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织女的羽衣,这样就能和她结婚。
牛郎织女家住哪里
牛郎依言而行。于是织女嫁给了牛郎,而且深深地爱上了憨厚质朴的牛郎。婚后,他们生养了一男一女,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凡间,大为恼怒,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押回天宫。
可这老牛真通人性,它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牛郎织女的爱情。这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老牛撞断了牛角,用它当船,使牛郎能渡过天河。一说是老牛死时,叫牛郎扒下它的皮,披在身上,就能飞到天上。于是牛郎就披着牛皮,用担子挑起两个孩子,跟着织女,追到天上。
就在牛郎要追上织女的关键时刻,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在织女身后一划,那划痕就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从此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现在牛郎星旁的两颗小星,称扁担星,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最后,牛郎织女的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它们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丽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
故事的起源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ǎn)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都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
另外的版本
“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
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田昆仑”的故事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这郭翰是个“姿度美秀,善谈论,工草隶”的文人,说他有天在庭院中观月,忽见织女下凡,结果情投意合,私订终身。此后,织女夜夜来往于天上人间。有一天织女忽然对郭翰说:天帝知道此事后,命我不许再来,我们永别了。这郭翰悲伤成疾,织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个使女下凡,赠诗两首,其中一首说:“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这则记述可以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化。
牛郎织女家住哪里
那么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说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黄河河套,以及日本福冈,都被称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另外,从更广泛的神话学意义来看,“昆仑神话”说、“汉水神话”说,也都具有代表性。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数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日本福冈说只是当地人的一种美好愿望。其他说法都有些历史的和现实的依据,比如现在受到学者较多关注的是“山东沂源”说,因为当地至今还有“织女洞”、“牛郎庙”等景观。再比如“昆仑神话”说,就具有比较广泛的普遍意义,因为中国古代很多神话传说都源于昆仑神话系统。
“七夕”的民俗
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历史上这么多与牛郎织女相关的故事,确实有一条“爱情”的主线,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古人在“七夕”时则有许多民俗活动。南北朝时就有所谓“七夕节”,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月色中以丝线连穿七个针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双巧手;还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着,翌晨观看的习俗——如果网丝圆正,叫“得巧”;另有“丢针”,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绣花针轻轻地丢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事实上这利用的是水的表面张力,只要丢针时小心翼翼,大概不难办到。
★链接:科学与神话
神话毕竟是神话,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都比太阳还要巨大。牛郎星距离地球16光年,织女星距离地球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点。
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也要跑上43亿年才能与织女相会。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不要说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下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