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当前,似乎一切文化娱乐事件都让道成了配角,吴冠中的逝世,韩寒杂志《独唱团》即将上架,都无法抢走读者的眼球。可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建议从中学课本中删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此事迅速引起网友的连番口水仗,也吸引了多家媒体的眼球。
副教授呼吁删除《背影》惹争议
6月23日,丁启阵发博文《我赞成把朱自清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写博缘由是:他在2010年第6期《语文建设》上读到孙绍振教授的 《的美学问题》,孙教授对《背影》大唱赞歌,他难以苟同孙教授“《背影》不朽的原因是父子间的爱有隔膜”一观点。
丁教授说,据考评朱自清父亲纳妾、气死母亲、害苦儿子,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没有合乎公众价值观的闪光点。而且在文中,朱自清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跨过铁路,爬上月台,有可能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是一种“违法行为”。
对 “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名篇”权威的挑战,该事件的争议迅速铺展开来。意见最大的当属文学青年,他们知道文学标准,了解朱自清创作的背景。也有部分人质疑丁教授的观点,说其无聊、毫无新意,是一场炒作,更被冠以“学术界芙蓉姐姐”称号;部分人认为丁教授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可嘉,因为各个领域都需要改革家;大部分人则认为丁教授建议删去《背影》的理由让人大跌眼镜。
随后,丁启阵副教授发表了多篇文章以维护自己的观点。面对众网民、媒体的争议,丁启阵表示不太生气,“近日看到咒骂我的文字(网络帖子、评论等),听到很多咒骂我的话语(电视上、视频中),说实话,我不太生气。因为,这些咒骂者,对朱自清是基本不了解的,对我则是根本不了解的。”他还发博文《从崇拜者到批评者》,郑重声明,表示对关于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解释到此为止,“知我罪我,悉听朋友们的尊便。”
按照丁教授 “朱父亲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观点,对此,有人评论,《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形象不健康,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在整个文化环境下,就没有一个健康的父亲形象。《二十四孝》里七十多岁的老莱子,为了逗父亲开心,还扮小孩玩拨浪鼓。在中国,即便你白发满头了,还是个小孩子,需要“绿坝”为你的花季护航,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既然是孩子,就永远不得启蒙,缺乏独立精神,不能做一个成年人,自然也丧失了一个公民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要寻找公义、良善、慈悲的父亲——真正的父亲。
《背影》因其“颓废情调”曾被删
1925年10月,朱自清创作了《背影》。《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语言朴素、真切,表现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追本溯源,丁教授并不是第一个向 《背影》开火的人。1950年代初,《背影》入选语文教材,有批判者认为《背影》所写的“父子间的眷恋与愁绪”,乃是“渲染小资产阶级颓废情调”,遂被拿下,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恢复出现在教材上。
撞上刀口的朱自清之文章,不独 《背影》,还包括同样著名的 《荷塘月色》。原文第四段写荷叶: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繁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刚出浴的美人”一说,不符当年编写语文教材的时代标准,即 “新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主流”,因此,此句只能删去。在1992年通过审查的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才重新使用。
1947年7月1日,朱自清在答 《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说:“我写 《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对此,评论员李晓亮深有感受,他表示朱自清写《背影》也只是挂怀父亲颓唐老境,只是书写属于自己的记忆。
著名媒体评论员欧木华则呼吁:名家的作品在近年来屡屡引发争议,应该说,这种争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小学课本中的名家作品,多引导学生参与争论,不搞“中心思想一言堂”,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是大有好处。评论员郭初阳也认为,有人质疑传统范文,或者被剔出教材,都是好事,因为教材不该一成不变,更不能由官方垄断。成功的语文学习,需要的是一个出版品丰富的环境,不受限制的自主的阅读,以及无屏蔽的自由表达;某一篇小散文的取舍,其实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