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宁波滕头馆是世博会唯一的乡村案例馆。该馆的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认为,乡村具有与城市不同的特色和优点,“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消灭乡村变城市”,要珍视、保护好人类在乡村的历史文脉,促进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他希望通过这个馆,表达对当前城市化浪潮中可能出现的破坏乡村文化的警示。
村庄发达却少内涵
王澍认为,乡村不是落后与贫穷的代名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乡村本来是比城市更美好的地方,是知识分子的家园,是传统中国社会田园牧歌生活的载体,也是所有文人衣锦还乡的最终归属地。“所以在过去的中国,乡村的住房比城市里的更好,如徽派建筑等。因为在人们心里,乡村才是最终的归属地。”
滕头村是现代化新农村的先进代表,曾获得联合国“世界生态500佳”和“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称号。
村里建筑主要是这么几块:一片上世纪80年代的整齐新农居,有马头墙的排屋,给外来工人住;一片上世纪90年代后的简化版欧式独栋别墅,滕头人自己住;一片供旅游的乡村乐园;一片供参观的农业实验室,有大棚,无土栽培;一片供种树留念的树林,林边象征性地立着一根风力发电杆;街道和城市一样,有人行道、路灯、路牌,种行道树。村里的老建筑早已拆光了,从邻村移来一处祠堂,里面可以喝茶,有乡村戏法表演。村委会里有个大沙盘,是请上海某大学设计院做的新规划,典型的美国郊区别墅群,准备建成后租给游客发展旅游业。村里已经不种地,只种树,生态很好。经济主要靠发展工业,工业都在邻村土地上,村里人口仅约800人,村办企业雇佣的外地工人却有数千人,一年产值已达30亿元。
王澍觉得,滕头实际上更像城郊的一个新社区,几乎没有了传统意义上“乡村”的痕迹。这个村和华西村一样,都属中国最发达的乡村,很有代表性。“但问题在于,我希望看到的是能体现数千年文明史的乡村,而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基地。”他说,自己从直感判断,很多中国农村的小世界,都只剩下了粗略的外部,其内部的历史感和文化内蕴有所欠缺。
宜居的城市化乡村
宁波滕头案例馆以“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为主题,采用浙东最具代表性的“瓦爿”来装饰三面墙体,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成,每块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滕头馆的内部,采用了不规则的切割门设计体现层层景深,楼梯均采用坡道设计。馆内种上了水稻、草莓等植物。
王澍告诉记者,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灵感和景观结构来自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五泄山居图》,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和一种对未来农村模式的美好向往。
“这个建筑没有宏大的外观和奇特的造型,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宁静和朴素,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品质。”王澍说,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建筑,在城市和乡村都具有普适价值,真正体现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精神。而且由于砌墙手艺在西方已属极珍稀,从国际上来说,也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对传播中国文化很有意义。他认为,当下中国的城市化中,建筑形态很少有本土原创的东西。中国原创建筑文化的根在乡村。滕头馆的设计,就是希望能找到一条路径,建筑完全可以既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内核,又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认可和赞誉。
乡村建设要有特色
“滕头馆并不能理解成简单地赞美现在的乡村城市化的成就,实际上是希望有所促进和矫正。”王澍说,“在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一波波浪潮中,乡村的原有属性和历史记忆亟待保护。我的观点是乡村发展应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可以发展成和城市有所区别的另外一种生产、生活形态,而不是简单地从外表上模仿城市。”类似村头风水树、界碑、栈道、宗祠、龙王庙等,是家族、村落的DNA,是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家园感、归属感。
互联网和高速交通网的发展为乡村生活的便捷性提供了基础。王澍理想中的城市化,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的城市化,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均衡发展,但是乡村独有的传统文明形态依然能和城市文化并存,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