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千万学子面临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填报志愿。填报志愿,相当于站在一个人生规划的起点上,这样一个起点,如何才能画“圆满”,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的调查发现,29.5%的人不满意当年自己所选大学专业。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2009年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的调查也显示,本科2009级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为32%,高职 (专科)新生则为35%,其中,本科和高职(专科)对专业“非常满意”“很满意”的仅为2%、3%;而对专业很不满意的分别为30%、27%。
笔者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比较盲目,缺乏人生规划,往往是哪个专业热门、好就业、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就选择哪一个专业,而真正读了这个专业才发现没有兴趣,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更浪费了教育资源。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99年至2008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明显集中于热门专业,如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法学和计算机等专业,近年来,选择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考状元更是有增无减,其集中度大大提高,2008年,全国有近七成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经济管理专业。
“这种严重的功利化倾向,牵引着学生、尤其是高分学生向热门专业集中,入学后才发现自己并无优势,或是并不感兴趣,使大学教育的成效打了折扣,也使学生的个人发展走了弯路。”山东章丘四中校长刘金水说。
刘金水曾两次参加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研讨会。据他了解,复旦大学每年有500多人强烈要求转专业,但是能成功转专业的只有300多人。
刘金水认为,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实际上是“基础教育的悲哀”。他说,中小学教育内容局限在课本上,学生的活动空间局限在课堂上,参加社团、兴趣小组明显不足,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儿,对什么感兴趣,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以致高考后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十分茫然,只能“跟着感觉走”。
另外,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对社会现状、职业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学生对所选专业学什么、毕业后干什么并不清楚,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地进了大学,才发现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影响了个人发展。比如前几年生物工程技术等专业很热,吸引了一些学生争相报考,入学后才发现真正从事尖端研究的只是极少数人,而且要甘于寂寞,大部分人毕业后只能进制药企业,以致有些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兴趣逐渐消失。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刘金水认为,改变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盲目、趋利的倾向,首先应让学生全面发展,丰富课余生活,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课余活动中发现、发展自己的优势。高中学校应该开设指导学生人生规划的课程,教育学生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时,应把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专业优势结合起来,不被最流行最热门的专业牵着鼻子走,选择最好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较高的专业忠诚度。
专家认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过细的专业划分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建议大学更多以学分管理,而不是学科控制,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提高大学教育的有效性;或是实行宽口径招生,按院系或学科大类而非专业进行招生,入校前两年上基础课,第三年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确定专业方向,以避免过早选择专业造成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