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曾经有过不错的成绩,准确预报过20多次地震。时移境迁,地震不可测论成了地震局工作的指导思想。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大众舆论对这一机构的职能提出持续质疑。
“如果获得中国地震局哪 怕有限的支持,青海玉树7.1级地震完全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4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的一席话得到了与会50多位专家几乎一致的认可。
地震预报预测经费少得可怜
此次地震局遭遇质疑始于4月14日。4月14日早上5时39分,青海玉树发生了4.7级的地震,2小时10分钟后,玉树发生了7.1级强震,造成2000多人遇难。
和两年前的汶川地震一样,震前地震局没有给出任何预警。
震后,一条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消息称,玉树第一次4.7级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预报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对地震的下一步趋势进行研判和会商,正在会商期间,7.1级强震发生。
随着地震伤亡人数的扩大,网民们对地震局的质疑开始步步深入。细心的网友找到了中国地震局2010年部门预算详单,总额达24亿元的预算支出中,用于地震预报预测的仅为270万元,震情跟踪1700万元,此外,住房改革、购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障、行政运行费用等倒是占了不少份额。
从群防群测到“不可测”
新中国的地震预防工作开始于1953年。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群测群防的地震方针。这一方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地震预防的主导思想。
1971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据受访专家介绍,地震局曾经有过不错的成绩,准确预报过20多次地震,尤其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地震局的工作思路和我国地震预报制度,逐渐发生了改变。
1983年机构改革时,国务院批准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办)由以地方政府领导改为由国家地震局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地震局为主的管理体制。其后,国家地震局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对地震预测方法进行验证,因为个体化的地震预测方法的不精准,几乎所有的地震预测方法都被否定了。
1997年,《防震减灾法》发布,地震预报制度正式被纳入法律,其中明确规定,地震预报信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群测群防的政策基本停止。
2006年7月15日,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中原减灾》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称,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难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陈一文认为,“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为地震不可测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了地震局日后的指导思想。”
面对外界质疑地震局选择沉默
“从科学基本观念、地震局管理体制和制度,到地震局主要领导接受的教育,基本上已经全部西化,这非常严重。”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任振球认为,这是地震局官员认为地震不能预测的根本原因。
中国地震局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汪成民也认为,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辉煌的,曾经是高于世界水平的,现在反过来,要跟国外学,这很不正常。
据陈一文介绍,在中国地震局体系中,西化的论调占了上风,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出现多大的地震灾害,死了多少人,跟地震局都没有关系,因为地震不可预测。”
陈一文进而透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经费支持、现有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的维护、更新与支持,全部被认为是以后某世纪而不是当代应给予认真考虑的工作。
面对网友和老专家的质疑,中国地震局选择了沉默。记者联系到中国地震局新闻处处长马明,对方婉拒了采访请求,记者按要求传真给中国地震局的采访函,截至发稿前未得到任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