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晚8点10分,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在夜色迷人的黄浦江畔,世人期待已久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正式拉开了帷幕。此次世博会的开幕式与以往相似,依然凸显勤俭与简短的理念,但人们对世博理念的中国式解读仍然充满了期待。
在两个小时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中,体现东道主文化特质的“中国元素”与体现盛会世界属性的“世界表达”实现了完美融合。两个小时的开幕式,让全世界见证了世博理念的中国式演绎。
简洁中充满精彩
此前猜测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时,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因为绚丽夺目的色彩与气势宏大的场景已成为世人的共同记忆。而世博会开幕式却从来不以“壮观”作为追求和衡量标准,只是一个仪式与代表开始的符号,简洁也就成了惯例。
世博会开幕式从嘉宾入场到升旗完毕,用了仅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这完全不同于奥运开幕式,因为奥运会开幕式都是“重头戏”,主办方也往往下足了工夫。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简洁,却并没有影响它的精彩,还因为独特的创意不时给人们带来惊喜。
回顾世博会的历史,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有新奇产品展现,有些开幕式还采用高科技来演绎。创新是世博会的灵魂,它不仅指展品的创新,更是指理念的创新,对于世博会开幕式的理念而言,也同样是如此。
开幕式现场,最吸引人的应该是唯美的舞台。舞台光影的效果绚丽而唯美,并贯穿了蓝色夜空和绿色地球的影像,中国馆、和平鸽、世博标志等以独特方式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作为开幕式主场馆的世博文化中心,则首创能够360度进行三维组合的舞台空间,开幕式舞台以这个巨大的LED显示墙为背景,并根据节目的变幻,切换出立体场景。
“中国元素”令人叹服
上海世博会两个小时的开幕庆典中,包括了开幕仪式、室内文艺演出和室外焰火综艺表演等部分,对“简短而不失精彩”进行了完美诠释。而在整个开幕式中,最让世人难以忘怀的,无疑是“中国元素”与“世界表达”的自然融合。
尽管世博会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平台,但以往各届的世博会开幕式,主办方都留出了展现自身文化的足够空间。此次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也再次令世人叹服。
在文艺演出部分正式开始后,宋祖英与成龙的一曲《邀世界共享》,向全世界人民发出邀请。在歌声中,56个民族身穿华服,还夹杂着杂技、飞天、长城等中国专属符号,这些特色鲜明的民族元素展现在世人面前。
接下来,毛阿敏、周华健与刘媛媛用一曲《相约上海》,代表了上海与中国向世界发出世博邀请。而新西兰毛利艺术团、日本流行音乐艺人谷村新司、索维托非洲合唱团、意大利盲人歌星安德烈·波切利,分别用自己的经典歌喉,演绎出了上海世博的世界风情。而最后的“玉树元素”,则通过来自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两个地震孤儿,把“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的精神带到了黄浦江畔。
最后的烟花表演部分,主场地包括了东方明珠塔、从卢浦大桥到南浦大桥3.28公里的黄浦江两岸、黄浦江面以及浦西部分居民楼的楼顶。特效烟花上打出“世博会标”和“五角星”的图案,把“中国元素”与“世界表达”,以独特的中国式展现手法推向了两者融合的最高潮。
“绿色印记”彰显世博特色
作为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绿色”与“低碳”作为最核心的环保关键词,无疑就成了该主题的最佳注脚。上海世博会在推行绿色、低碳方面已做出了表率,为了实现世博园区碳的“零排放”,世博场馆建筑多选取生物、再生材料,供能则普遍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绿色”与“低碳”等环保元素也理所当然地体现在了开幕式中,这从现场的场景布置,就能感受到“绿色”的环保理念。整个开幕仪式,室内部分仅仅一个小时,而后就转移到了室外,这无疑实现了室内的节能减排。
另外,按照“一次性投入、可循环使用”的原则,为了体现科学、勤俭办博的理念,开幕式出席者拿到的节目单、介绍手册及表演者手中的道具,都烙着环保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