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消息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的阵阵掌声,生动诠释了人民代表对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反应。代表们即将开始审议的这份“2010年政府施政纲领”,经过密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对此前各项调查所涉及的十大“民意热词”一一作了回应。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刻不容缓
【民意期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认为是今年两会最重要的话题。海内外评论认为,两会将是中国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共识的最好时机。
【报告回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收入分配——扭转收入差距扩大
【民意期待】在新华网举行的”今年两会,你最关心的话题”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位居榜首。
【报告回应】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楼市调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民意期待】房价是今年两会最牵动人心的话题之一。众多参与调查的人士期待房价稳定,盼望”居者有其屋”。
【报告回应】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教育改革——强国必先强教
【民意期待】”上学难”尚未根本解决,教育公平仍是焦点,高校招生改革等问题社会关注,群众期待。
【报告回应】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是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医疗改革——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民意期待】新医改逐步推进,百姓期待革除行业顽疾,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报告回应】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开展社区首诊断试点。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就业难题——新增就业900万人
【民意期待】“蚁族”成为年度热词,折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包括大学生、农民工在内的就业群体盼望政府出台更多“保就业”政策。
【报告回应】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户籍改革——城乡同等待遇
【民意期待】中国1.6亿多农民工,他们憧憬“城市梦”,期待“同等待遇”。
【报告回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养老保障——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民意期待】在人民网的两会热点调查中,“养老保险”问题出人意料地以高票位居榜首。人们普遍关注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制度“双轨制”问题。
【报告回应】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提高10%。
反腐倡廉——干部要报告个人财产
【民意期待】在多家网站调查中,“反腐倡廉”仍高居民意关注热点前列。
【报告回应】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直接关系政权的巩固。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问政于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民意期待】广大群众期待政府进一步完善媒体监督、网络互动等问政形式,在公共决策中更好地吸纳民意,改进工作。
【报告回应】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努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两会新华时评:面对批评,政府不能被动应付
温家宝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是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是受人民委托管理社会事务的公共机构,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于政府的工作,人民理所当然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在人民的眼皮底下,最有资格批评和监督政府的就是人民。
政府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问题,不敢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一些地方和部门出了不光彩的负面事件,不但不及时向群众公布真相,向群众道歉,反而遮遮掩掩捂着盖着。这种置群众诉求于不顾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不过,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信息公开机制和新闻发布制度不断健全,广大群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部门开始重视群众诉求,更加及时回应群众的质疑和呼声。
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不能被动应付,而要积极主动地创造各种条件。政府做了什么要让群众知道,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要向群众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