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年节习俗非常丰富,而被称为“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阳、七夕、中秋、重阳、祭灶、除夕,则更是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风貌、风姿、风采,像一条永不停息的长河,伴着岁月行进,在变化中继承,在传承中发展。
春节,是第一个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除夕,则是从2009年第一次成为国家定为的法定假日。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现如今的过年,实际上已经把除夕和春节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了。
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开始忙年,每天都有固定的内容。你听,华北各地流行这样的谣儿: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蒸枣花(蒸插有红枣的馒头);二十九,通香斗(做焚香的香炉);三十儿,耗油儿(掌灯熬夜)!
除夕,又称作“年三十儿”,“年三十夜”。实际上,它是年节习俗整个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此意唐代文人王谨化成诗句,则曰:“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云,春逐五更来”。除夕的民俗事象,在文人的诗词中也有着细致的描绘。如明人沈明在《除夕词》这样写道: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着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 一首词,竟把除夕这天打锣鼓、放鞭炮、贴春联、换门神、守岁、吃年夜饭等主要习俗,一一点到。
年三十儿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为红联,一般最常用的联语是“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等,商店则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此外,在门楣上贴横批“抬头见喜”,“四季发财”。贴得最多的是“福”字和“酉”字。影壁、门楣、窗格、门扇、衣柜、书橱,几乎无处不贴而又无处不可贴。还要贴各种吉帖。如大门外贴“出门见喜”,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畜栏内贴“六畜兴旺”,大车上贴“风驰雷动”,碾子上贴“青龙”,石磨上贴“白虎”等等。
除夕日,旧时还要在贴春联的同时,换上新绘的门神。门神信仰很早,《礼记·曲礼》就有“春祀户祭”的记载,为“五祀”之一。汉朝之后,人们在门扉上的绘神以驱鬼,门神不再是抽象的无名神。最早的门神是古代勇士成庆,短衣大裤,手执长剑,后来有人画刺秦王的荆轲像。至南北朝时再改为神荼、郁垒二神。到了唐朝,则换成了唐太宗手下的两位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晚唐五代时,钟馗又加入门神的行列。后世民间除武将门神外,又出现了朝服文官的门神,称为“五福临门”或“纳福迎祥”,从消极驱鬼逐祟变成积极的迎祥纳福的习俗理念。
栽摇钱树的习俗,也由来已久。清人沈德潜曾有诗句“户插竹枝风自古,儿垂方胜岁方增。”摇钱树,一般用青竹,栽于庭院之中,竹枝上系满花生、红枣和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串,寓意来年“招财进宝”。还有在客厅花瓶中插上松柏枝,上缀以“元宝”、古钱、石榴花等,亦称“栽摇钱树”。微山湖区渔民在船头上(或院中)插上备好的青竹,青竹系上花生、红枣和用锡箔或“金纸”叠成的元宝串(现在有的还配上霓虹灯)的“摇钱树”,以祈招财进宝。除夕一大早还要杀一只公鸡,将鸡血从船头流进水里,并拔带血的羽毛粘在号称“将军柱”的拴锚木桩上。还要请上“大王”神像(神牌)和“八大全神像”,摆上先祖牌位。吃年夜饭,又称 “吃团圆饭”。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说:“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年夜饭,鲁西南地区吃饺子,寓意“更岁饺子”。旧时,年饭做好后,先供祖先,再合家聚餐。今民间仍盛行。年菜摆满桌子,便使人觉得“年”要到了。除夕必备的一道菜是“生菜拌馓子”,生菜谐“生财”,馓子形类金条。除夕的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开始,有的人家一直吃到深夜。
除夕夜子时行接神礼之后,便开始吃“接神饺子”。这水饺是守岁时包,半夜正交子时用水煮食,亦称“元宝汤”。接神饺子不单单包馅,还要在一些饺子里包进红枣、栗子、花生米、糖块、苹果块、硬币等,这种饺子谁吃到便被说为福气,并各有寓意。枣、栗是“早立子”,花生是“官职高升”,糖块是“嘴甜会说话”,苹果是“一年平安”,硬币是“新年发财”。如谁家过门多年的媳妇尚未生育,婆婆或嫂子还暗中取未煮熟的饺子让她尝,故意问其生不生。如回答说“生”,则认为是来年喜生贵子的吉兆。包饺子时男子可以参与,但不得包花边水饺,以为包了花边水饺会多生女孩。水饺包齐后,讲究用一张面皮裹上轴子,以示擀之未尽。水饺煮好后,不得用漏勺、笊篱舀,忌讳“漏汤”。盛上水饺要先敬天地、祖先。灶、门诸神处都要浇奠,还要端一碗汤泼到村头路口,祭奠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礼神之后,第一碗水饺要敬家中尊长,然后众人才可享用。如家中有人在外未归,也要为其盛上水饺,摆上筷子,以示举家团圆。下水饺要留一些,吃水饺要剩几个,以示有余。对家养禽畜,也喂几个水饺,以示万类纳福。有的地方家中男子还故意端了水饺到院中吃,据说这样来年麦收扬场可得好风。有的地方年夜吃饺子不吃蒜,忌讳“吃了算”。煮饺子如煮破了,不可说“破了”,要说“挣了”。
吃年夜饭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孩子们此时会高兴地唱起谣儿:“笑笑笑,新年到。敲锣鼓,放鞭炮。哥哥喜,妹妹跳。爹娘给我压岁钱,一吊又一吊。”有的人家小孩子们联合起来,齐集客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至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热闹,故装小气,要讨要到围攻摸索,把老人的钱袋掏空,呼啸而散,老人家却乐不可支,说:“这是今年事事顺的预兆。”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子女睡熟后,将压岁钱装进写有”长命百岁”的红纸袋里,放在孩子枕边。曲阜孔府家中便是如此。现今,长者喜欢选用连号新纸钞给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除夕夜即便家中有其他取暖设备,也要燃一盆木柴火。一夜下来,盆中木柴要彻底燃透。据说如此可保来年家道兴旺,不欠账负债。
守岁,是自古就有的一种习俗。吃完年夜饭,终夜不睡以待天明,即“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守岁,在年长的人是“辞旧岁”,有珍惜光明的意思;在年轻人心里,又有着为父母延寿的祝愿。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家庭,都必须守岁。光坐着会打瞌睡,便用些茶点瓜果,边吃边谈。古代守岁时还有饮屠苏酒的习惯。屠苏为阔叶草。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加入屠苏、大黄、白术、桔梗、蜀椒、乌头、拔契等药物,相传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所创。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说:“除夕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旧时年少者先饮,年老者后饮。云:“年少者得岁,故贺之;年老者失岁,故罚之。”孩子们此时则打着灯笼,到院中或街上放鞭炮放花,或缠着大人讲故事,猜谜语,有的人家开始推牌九、掷骰子、打麻将,玩扑克。直至五更,守岁才算结束。如今守岁又增加了围坐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新风俗,喧哗笑闹之声,把除夕的欢乐推向最高潮。
春节是集祈年、祭祖、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
祭祝新年。在山东称春节为“年下”,鲁西南有民谣《大年初一是年下》,将春节一家一户敬天祈年的习俗叙说得很形象:大年初一是年下,开开屋门敬菩萨。马驮金,骡驮银,骆驼驮来聚宝盆。大囤满来小囤尖,五谷杂粮敬老天。桌子方,桌子圆,围上桌裙转四年。十二碗菜全是供,三碗素菜把供圆。
古人把谷子一熟叫做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就已经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春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
祀祖敦亲,合家团圆。春节中这类内容的民俗事象很多,如祭祀祖先,开门爆仗、互相拜年等。从除夕,直到大天亮,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旧时各家都要焚香致礼,敬天地,祭祀祖先。祭祀祖先,一般是把祖宗们的牌位依次摆列正厅,牲醴酒浆、纸马香帛,都整洁齐备,然后长幼依序上香跪拜毕,分别侍立供案两侧。思亲至切的子弟,则矮凳侧坐,通宵达旦。各地祀祖的礼俗颇有差异,称谓也有别,有称“拜家堂”,有称“拜真”等等。从初一到初三每日晨昏,都有这番礼仪,这也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情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在历代文人中写年节的诗,最为著名的当属王安石的那首《元日》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便说了春节开门爆仗的习俗。中国人在节日喜庆场合里,最不可少的就是爆仗了。爆仗最早称爆竹,是竹节烘烤而发出响声,以驱鬼邪。而春节放爆竹兼有吉庆和除旧布新的象征,所以春节开门第一件要事便是燃放爆仗。这一习俗有着极久的渊源,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代,梁人宗懔于《荆楚岁时记》里就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銄恶鬼。”此江南荆楚的岁时风俗,后慢慢传延到全国。
年节里,家庭中都要依次给长辈拜年,旧时磕头,后改为鞠躬。出外见面的人也要笑容满面地抱拳互相恭贺新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更是互相拜年,互致吉语:“恭喜、恭喜……”或“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如今,电话拜年已在现代社会成为普通现象,用以联年谊,敦乡情,新风俗。
百艺杂陈,娱乐狂欢。元日之后,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杂耍等,给新春佳节增添着浓郁的喜庆气氛。年节正值“立春”前后,古代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灯和舞狮,在中国各地都有,是喜庆之时最典型的民间艺术活动。从塞北到江南,以至西北、东南,虽造型稍有不同,玩耍的套路略有差异,但所表达的欢快喜乐的主题是一致的。龙灯和舞狮,如今仍是常见的娱乐方式,不需赘述。
春节间,城乡还多有百艺杂陈的庙会。庙会上,扛幡的,踩高跷的,走索的,吞剑、弄刀的,弄瓷、舞盆的,变戏法的,耍猴戏的,西洋镜及各类民间戏剧,都汇聚在庙会献艺,年节中的人们都愿来此找找乐子,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成为新年娱乐中的一景。
在济宁城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过年期间的庙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则还有无庙会之名却有庙会之实的 “土山儿”土山儿坐落在老济宁城的东南隅,它名山却不是山,只是一大片起伏不平的土丘。这是运河多次清淤积土于此而形成的一片无主地,它西至太白楼,东到阜桥口,北贴老城墙,南邻老运河。南北宽约150米,东西长约300米,约60多亩地。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上就发表有狄海天《济宁的土山》的文章,说:“凡是熟悉济宁的人,都熟悉济宁的土山,正如同住北平而熟悉天桥一样。土山是济宁南关外的一个娱乐场,前边流着一道运河,后边紧靠城墙根,负城面水,的确是块好地方。”茶馆戏棚、武术杂耍、地摊叫卖、干稀小吃都集中于这方土地,拥挤嘈杂,热闹非常。仰运河之利的济宁,街道纵横,市面繁荣,引得苏、鲁、豫、皖几省的民间艺人纷纷到土山儿搭棚卖艺,书棚曾多达20多处。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里还先后建起几处大戏院,如:书带草亭、同乐、长春、四海春、福寿戏院,进德会院内也建了进德会剧场。曲艺艺人大都是撂地摊卖艺,艺人在土山所占的那块演出地点,俗称“坑”。至30年代,土山儿又有了十几家茶馆,“四海春”、“玉仙亭”两个茶馆经常组织武术表演“以武会友”,其他茶馆则设有书场,如“盛记茶馆”设琴书,“玉仙亭茶社”设八角鼓,“万花春茶社”设弦子鼓、坠子等。至于说“武老二”、说相声、变戏法、演木偶戏的、变魔术的、玩陀螺的、耍猴、耍拳、拉洋片的,则只撂地摊拉场子了。莲亭假山上曾刻有这样的字句:“古有太白醉酒家,今存书词百枝花;东鲁遗风犹然在,千秋万世闪光华。”每年的春节,从头一年的腊月下旬开始,外地的一些杂技团、戏班子、个体艺人纷纷汇集来,布置场地,做好演出准备。做生意的见缝插针搭棚设摊。大年初一一大早,土山儿会突然变得焕然一新、光彩夺目,各类艺人商贩似乎自天而降,人欢马叫,锣鼓齐鸣。还有一批玩具商人云集土山,有各种花枪、木刀、宝剑,马鞭,假胡子、纸花、彩灯、年画以及小人、小马、泥娃娃、花拉棒捶、皮老鼠、琉璃崩崩、玻璃号、陀螺、风筝、烟花鞭炮等等,平时很难买到的玩具充斥市场。土山儿,是老济宁市人及其周边乡民村夫心向往之的游艺场所,是无其名有其实的天天庙会。
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的活动已经淡去,春节主要习俗都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在继承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