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近有些大热。从孔庙里接受众人膜拜的大成至圣先师,到周润发的飘飘玉立乃至偶尔露峥嵘;从据说“抢线”上映的电影《孔子》,到尚未播出的电视剧《孔子》……相关各方都宣称,自己是在“还原”孔子的一生,是在眼睛向内寻找一个民族失落了的文化精魂。甚至,2000多年前的孔子还被赋予了组织社会、重建价值、文化复归的重负。
然而,眼下的“孔子热”,却是颇有些古怪。不是孔子本身“热”,而是演孔子的人“热”;不是孔子代表的传统文化“热”,而是孔子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更“热”……换言之,这个当口儿的“孔子热”,就是一阵虚热,骨子里依然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娴熟套路。至于一般民众,他们可能十分乐意修习隔膜的“礼”与“仁”,不过因为习惯于充当沉默的大多数,也不排除“被热”的可能。他们看《孔子》,可能更在意扮孔子的周润发而不是孔子。
中国的尊孔,按照儒林人士自己的说法,大约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的末期,而大盛于今。早些时候,可能看到了道德的滑坡,遂想到“克己复礼”;看到了社会的冲突,就希望“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感觉到理想的邈远,则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作为排解……那个时候,人们更愿意以孔子及其附带的传统资源作为当下社会的某种补益。而到后来,则不免沦落为生意经,成为可以精确计算的利益争夺。
在眼下这轮孔子热中,各路影视神仙争夺“孔子”阐释权、分食孔庙冷猪头肉的劲头更大。先是传出孔子直系多少代孙辈认为《孔子》剧组演绎“子见南子”感情戏是对孔子大不敬,再就是学者鲍鹏山与《孔子》编剧的文字口角……在这些口水里边,很难找到孔子在《论语》中一再倡导的“好古敏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宣布要“还原”孔子的影视剧,其实并无道德重建以及文化建设的雄心,到头来,很多“还原”往往成为“戏说”。其所关注者,只是一个个已经比较热、可能会很热、一定要炒热的话题。这个话题做完,很快呼啸而去,寻找下一热点。
吊诡的是,很多的文化热点、历史人物,似乎不经过影视剧这一番顺风撒土就不会大热起来,孔子似乎也不例外。尽管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微微弓着腰、“鞠躬如也”地站立了千年之久,尽管已经经历了上个世纪初叶的“打烂孔家店”、解放以后的全民“批倒批臭”,尽管如今的孔子学院已经开办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可人们依然需要一个能够承载想象的活体形象。至于热了以后的事情,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植入传统文化的因子,如何使孔子思想实现学者王元化所说的“创造性转化”,似乎不再有人关心。
说到底,孔子不过是这一轮“文化热”的一个标签或符号罢了,甚至包括眼下同样大热的曹操,也一样被标签化、符号化了。只不过,这个时候选择孔子,可能有更多社会心理、文化认同上的考量而已。类似“孔子热”这样的文化喧嚣往往止于呼号,缺乏相应的制度、文化、理念上的建设。
各地诸多文庙大大小小,殿宇前那尊孔子像造型大同小异。为什么我们能够雕塑出形制大体接近的孔子雕像,却很难真正与这位古代哲人心息相通?遗漏误读在所难免,但如果总是故意的遗漏、刻意的误读,则永无接近孔子、亲炙传统文化熏陶的机会。什么时候,我们能真正迎来传统文化的复归,而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虚火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