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少林寺一直以佛教禅宗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其少林功夫更是享誉中外。
然而,近年来它却一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日,一则少林寺将上市的消息又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媒体称,现在少林寺成了某些商人心中的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实现自己的“得道升仙”。
上市疑云
地方政府利用寺院的知名度成立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这本身就存在法律问题
此次上市风波源于一次会议与一份尚未签署的合作协议。12月16日的上海《东方早报》率先披露了“少林寺将在2011年上市”的消息。该报称,“香港中旅集团与登封市已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书》”。
言之凿凿的消息一出,各界哗然。网络上对此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有网友感叹:天下从此无少林!
国际媒体也很快留意到了这一消息,英国《泰晤士报》 这样调侃,“少林寺需要使出浑身解数,迎战公众对其上市计划的批评”。
但事实上,少林寺对于“被上市”的消息“一无所知”。
被置于“局外”的少林寺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面对外界众多质疑之声,登封市委宣传部部长崔世英承认该市与香港中旅集团这一合作计划的存在,但表示,尚未签订正式合作协议,不存在“少林寺贱卖给合资公司”及“少林寺上市”等问题。
无形的手
涉及少林寺的事,无论真假,都没有那么简单,它不会悄悄地来,更不会悄悄地去
1982年,电影《少林寺》将沉寂多年的少林寺推向历史新的舞台,也间接将少林寺推上了商业化大潮。伴随少林寺的复兴,一些商人敏锐地意识到,凭借少林寺近1500 年的历史积淀,“少林寺”在市场上是个金字招牌,因此想方设法与“少林寺”攀亲搭故,以求借船过海。
国外一家媒体曾直言,少林寺是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品牌之一,正因为如此,少林寺成了商人心中的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实现自己的“得道升仙”。
少林寺法律顾问、河南律师黄琨说,“也许这件事是个独立事件,但和少林寺有关的诸多事件背后,确实有不少无形的手。”在他看来,少林寺不可能上市。“少林寺作为一个民事主体,非商业性股份有限公司,根本不具备上市公司的资格。”
道德危机
过分的商业化给少林寺带来了一种新的困境——道德危机
宗教商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一。面对发展和传承兼顾的压力,少林寺不得不在避世和入世间寻求平衡点。少林寺所走的路子一直让公众担心,因为在中国,从来没有类似宗教+商业+政治的机构出现过。
释永信则为少林寺的商业化行为公开辩护,他拒绝将其说成是商业,而愿说成是提升少林寺地位的方式。
然而,一些过激的言论甚至上升到对宗教和释永信个人的道德质疑。网上就曾流传着这样一份截然不同的释永信的黑色履历,“仅小学二年级程度,出家为僧后,常做非法勾当,一度遭逐出佛门”。
如果说最初少林寺商业化是为了摆脱经济压力和拓宽国际知名度,如今,它也相反给少林寺带来了一种新的困境——道德危机。有人开始问:少林寺你还能走多远?少林还能有真功夫吗?
今年11月11日,网上各大论坛开始流传所谓少林寺官网贴出的释永信“悔过书”,该文以释永信自称对少林寺的现状感到羞愧、痛悔,并表示不要在商业化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成为少林寺和佛教的罪人。事后,少林寺表示,这是其官网被黑客攻击,主页被篡改所致。
(据《国际先驱导报》)
新闻链接
台湾佛教”非常现代化”
在少林的课堂知客延开法师看来,少林寺因释永信推动现代化知识,要求僧侣学习电脑与外语而遭受外界批评,但较之台湾一些佛寺的做法,根本是小巫见大巫。他曾于2004年造访台湾,法鼓山、中台、佛光山与慈济等四大山门全拜会过。
在他看来,台湾的佛教”非常现代化” ,”里头现代化设备齐全,还有国际会议厅”,此外,很多法师能用外语介绍、传递佛法,”在现代化与国际化这方面,大陆少林寺与之实在无法比”。
”当然,大陆少林寺的规矩并未改变,早晚功课、练武、读经,样样没变!若真要说少林有什么变化,就是有了自来水,(和尚)不用天天挑水喝。”延开法师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