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岁的孩子穿着宽袍大袖的古典汉服,大声朗读着《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上课场景,月底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德勤文化园打造的国学班开课在即(详见晚报11月3日头版报道)。仔细读罢这则新闻,笔者觉得这个国学班值得期待,只是穿汉服大可不必,有点哗众取宠、画蛇添足了。
说实话,一提到国学班,各种声音会像雨后的春笋一样,纷纷冒出来,你方唱罢我登场。褒扬者认为中国人当然要强化国学,不读《论语》,不通“五经”,老祖宗的传统不继承,我们的面子往哪里摆?反对者则觉得开班学国学,只是瞎起哄,热乎一阵子也就烟消云散了,还不如在家里埋头苦读几个晚上来得实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这样吵上一回,大家还是该干啥去干啥。
而笔者之所以期待这个国学班,是因为组织者不拿国学吓唬老百姓,不拿古文忽悠老百姓。据报道,对于国学中深奥的句子含义,他们是通过活泼可爱的现代动漫来解释与展示,这比较符合实际,让人觉得可亲至极。坦白说,普通老百姓也不想让孩子当什么国学大师,只是懂几句古文而已,犯不着让心肝宝贝整天绷着个脸、摇头晃脑地念之乎者也。再说,国学这东西,原本就玄乎不到那里去。这不,幼儿园的3岁孩童不也把《三字经》背得顺溜溜的。
要说第二个原因就是,组织者每节课只收取二三十元,没有狮子大开口,不像在阳澄湖游过泳的大闸蟹,一上来就牛气冲天、漫天要价。的确,各地少儿国学班高收费一直为媒体所诟病,说什么咱是教国学的,总比教钢琴的要贵吧。其实,这样的想法套路不对,要知道国学与钢琴没有什么可比性,就像让刘翔去打篮球、姚明去跑110米栏一样,专业不对路。归结一点,少儿国学班如果只重商业利润,而没有社会效益,肯定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对于这个国学班,笔者想套用爱玲女士一句话,因为实在,所以期待!
肯定归肯定,但笔者对“着汉服上课”这一噱头还是有很大意见,暂且不论汉服好看与否,就是一群孩子穿着宽袍大袖嘻嘻哈哈的样子,不免让人感觉滑稽。笔者觉得,国学班还未开班就过分追求形式,切不可取!因为“国学热”仅在表面上的火显然是不够的,这是“虚火”,而内在的热才是最为重要的。之前有媒体报道孟尧夫妇带着孩子西西,离群索居在终南山读经3年,大家听来觉得好笑,要知道此举与“着汉服之举”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只不过一个偏激些、一个纯拷贝。
记得王蒙说过,弘扬传统文化,钻研国学是好的,但是目的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不是回到明清、回到先秦。或许,当我们重视在精神和心灵上继承国学精髓,国学才成为真正的“国之大学”。
所以,笔者希望家门口的国学班能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不能像流感一样地赶时髦,大玩“形式主义”。要知道,我们普通人吃包子是喜欢吃馅的,不是光吃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