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3月23日《新京报》)
作家冯骥才在文章《地名的意义》中说,“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可以说,生长在一个地方的人们,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家的记忆,都离不开地名。如果代表一方历史的地名不见了,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它所承载的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国务院地名普查小组之所以要求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其实就是要保护那些曾经伴随人们成长、生活的地方文化。
地名的改变是与城市的发展变迁有关的,城市的拆迁、改造、重建,同时也意味着地名的消失、更新。老的、传统的建筑、街区被拆干净,代之以新的、时尚的建筑、格局,于是,古老的地名不再使用,因为管理者们跟风似的,要把城市打造成中国的曼哈顿,中国的威尼斯,中国的罗马小镇,使之出落成国际大都市的样子,好像只有如此,才是发展。
老地名的存亡与城市规划有关,也就是说与城市决策者的管理、发展理念有关。对于那些由长官意志决定的城市建设标准,人们称其为“权力美学”,意指这与专业审美和大众需求有一定距离。事实上,老百姓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是怀有极大眷恋的,因为它们已经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有网友说:“我们村叫白马堂,当孩子问起来,我可以讲一段传奇和历史。当孩子问起洋地名,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国知名建筑师王澍的作品宁波博物馆令很多当地居民感动落泪,就是因为它保留了当地被已拆除建筑、街道的砖瓦,使拆掉的回忆以另一种方式保存下来。
地名与文化、历史的关系,以及它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其实都不必赘述,保护地名文化的发展理念也毋庸置疑。笔者认为,这既需要城市的决策者们从根本上转变城市的发展观念,也需要拿出姿态和行动,将地名的命名权交给百姓、交给历史和文化。
在制度上,我们需要一种完善的、严谨的地名命名的标准、程序,在给道路街巷、居民小区命名时,当以听证会的形式,多征求专家的意见,征求当地百姓的意见,毕竟,与有迁调周期的官员相比,他们才是更了解当地文化的人。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一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市民,对一些不会刻意去学习本地文化的人,或者是年轻人来说,面对当前尚存的老地名,他们也可能并不了解背后的故事,时间久了,类似的文化也会慢慢消失。笔者在北京一些老街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看到,部分街头巷尾不仅设有明显的路名牌,政府部门还将路名的来历刻在了路名牌下的石砖上,既是供游客浏览了解,也是为了保存一代又一代当地人的记忆。这种做法对其他城市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