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微信里聊天,还是写东西,有时候,我喜欢写“你国”,这和很多人一样,基本上是对于自身身份低微的自嘲。每次,都有人给我留言,质问我,“你到底是哪国人?”当然,我明白,这是一种斥责,而不是真的疑问。他们之所以气愤,基本上是因为,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但却要用抽离的视角,以第二人称来指称这个养育了我的肉身,又给我发放护照的国度。
长久以来,在他们心里,“国”字,是必须和“我”字连接在一起。这其中饱蘸了天然的亲昵,以及一种更宏大、更崇高的将国家拟人化的想象。所以,我理解那些质问我的人,他们觉得自己特别有主人翁意识,认为我这是吃了饭还砸锅。
“你国”这个说法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太可考。但这个称谓里有着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轻盈的自嘲、无奈和一丝故作不在意的深切的挂念。说真的,嘴里念叨着“你国”的,看似一个个混不吝的样子,挑三拣四,骂骂咧咧,看哪都不顺眼,但心里大都热爱这个国,最多也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而嘴里一声一个“我国”的,对于这个地域的态度,倒是比较暧昧。
倪萍老师在海外办画展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准备搬到温哥华”,然后就演变成了“倪萍要移民加拿大”。人们开始嘲讽,批评,甚或谩骂这个擅长表演庄重和煽情的妇女。很快,倪老师不但晒出了中国护照,还手写了一句“我和我的祖国”,以证明自己身心都愿意“滞留”在这块深爱着的土地上。那张照片和那句话,特别有倪萍老师中年时在舞台上的风范,那几个遒劲的大字,仿佛能让人看到坚定的目光和坚毅的嘴角。
说真的,如果倪老师走了,最多我也就是觉得泱泱大舞台流失了一个端庄的中老年妇女,赵忠祥老师的晚年该多么寂寞孤单冷。但现在这局面让人有点细思极恐,民间的舆论暴力绑架着一个退休的主持人必须表明拳拳之心才能安然过渡,当然,没准,这里面还有一些其他力量的介入。毕竟要平息一些情绪。
我们看看,这些激动的情绪中到底都包括什么。
很多人厌恶倪萍是因为她浮夸的煽情腔调,这个最擅长表演感动的女人,几乎成为了那座庞大的电视台的符号性代言人,人们厌恶那种泛滥的情感,所以,倪萍成为了明显的标靶。第二,她多次表达了一种不添麻烦,不投弃权和反对票的观点。而这种臣子的观念和当代性格格不入。人们厌恶她的软糯。第三,倪萍这一代主持人几乎是标准的既得利益者,无论声名还是财富,几乎都与系统息息相关。所以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人们都认为,倪萍应该对这个系统感恩。而他们心中,感恩的方式就是终其一生留在这里。而不是一推六二五地去寻找什么“多雨的天气”。换句话说,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温哥华是优于北京的,人们的气愤在于,凭什么你前半生捞得了好处,后半生还能继续甩开雾霾、可疑的食品以及各种不安的可能性,去往北美安度晚年。他们觉得,最起码,她应该和自己共同呼吸pm2.5,多少还能有点心理平衡。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开始疑惑,这个自认为自己是“脊梁”的、每天表达对这块土地有着爱意的女人,却暗地里做着言行不一的近乎背叛的事。
直白地讲,我很讨厌倪萍表达出来的那些做派,无论是熟稔的潸然泪下的哽咽,还是做代表时,不合时宜的表态,都让我明白,她毕竟还停留在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中,但是,我更厌恶这些屌丝对于一个想移民的人的谩骂和讽刺。如果她的财富中有挪用的我们的税款,如果她有刑事案件在身,如果她通晓国家机密,诸如此类,眼看着她即将逃离惩处,大家群情激奋也算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她作为一个退下来的主持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艺人,一个追求晚年幸福的中老年妇女,就算真的用积蓄移民,又有什么不妥呢?唯一让人觉得讽刺的无非是,她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地教导人们热爱一个国度,自己却暗度陈仓地要离开这个国度。但一个人的虚伪与矫饰并不构成禁止他寻找更好生活的阻碍。而更重要的常识是,离开还是居留在一个地域,并不天然代表着对这里的厌恶和热爱。
其实,目前看起来,倪老师算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和她一样的很多主持人,演员,那些与她同台过的艺人们,还有几个拿着熊猫国的紫红色护照呢?他们的证件上不是雄鹰,就是枫叶,最不济也是紫荆花吧。这其实没有什么,高净值人群想获得更好的生活,更干净的空气,更无忧的食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更通畅的网络,更可控的未来,这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吗?
柴静当年把孩子生在了美国,人们议论了一下也就算了,觉得她这算是言行一致,而倪萍刚随口说了一嘴想把自己移动到温哥华,群情就炸了,觉得这算背信弃义。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倪萍就是那种口中时常念诵着“我国”的那类人,但人们发现,好像他们从心里想说的是“你国”。
这件荒诞的事,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的走向,或许,倪老师会一直居住在这块让她眼中常含泪水的土地上,或许会吸取教训,蔫不溜秋地办好移民手续,躲过群众热切的监督,去往那个她向往着的多雨的城市。而无论怎样,这件吵吵嚷嚷的事都可以让我们明白两个道理:
一个人有权利选择居住地点,无论在国内的迁徙还是国度间的移动,都值得被尊重。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权批评所居住的地方,也有权住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不被驱逐。
第二,那些声情并茂地念诵着“我国”的,其实或许心里想着的是“你国”,那些在文章里写着“你国”的,心里想的,可能都是“我国”。别那么na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