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从文化部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人群的断裂。截至今年8月,全国已有250多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相继去世。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后继乏人,形势严峻。(9月23日新华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确是令人遗憾的,比如一些地方传统戏曲、民歌、民间乐器的演奏,一些雕刻类的技艺、传统玩具的制作等等,前景令人堪忧。然而,非遗的传承现状也不是那么单一,还有少数项目正处于另一个热闹的极端,比如陶瓷、刺绣、泥人张等,它们不仅名气大、销路好、价格高,且目前已形成产业,根本不愁传承人的问题。
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换句话说,那些面临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什么就不能向非遗的“明星产品”学习呢?这其实是由很多复杂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的知名度、重要性也有天壤之别,比如刺绣、陶瓷等在很长时间里都受到皇家的喜爱、推崇和扶持,并得以漂洋过海,为全世界所知,而其他大部分民间技艺则或因“不登大雅之堂”,或因地处偏远鲜为人知而没有得到推广。
其次,地方政府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各不相同。对于非遗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和非遗传承人的资金支持,我国至今没有统一的补贴标准,基本上将权力交给地方政府,这不仅造成一个地方一个标准,而且在某些地方,上级拨款还被层层截留,政策到基层就变了样,导致某些非遗传承人的生活都成了问题。而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还有地方的传统文化在物质诱惑面前已经变了样,失去了往日的精髓,也使得一些纯粹的手艺人失去了信心。
另外,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缺乏生产性和商业性,导致传承困难重重。比如安塞腰鼓,既很难让传承人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获得可观的商业收益,也与现代文化产生了脱节,只能越来越边缘化。
现代社会人的精神生活逐渐被快节奏的物质生活挤压也是原因之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的炼成是长期努力钻研的结果,而现代人大多缺乏这种信念和定力,比如鼻烟壶的制作,据说徒弟要有绘画基础,踏实学上三五年才行,但很多人不能坚持到最后。
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也许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只有弄清楚了因由,才能“对症下药”,提供挽救的条件。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宣传和扶持力度,确保非遗传承者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够专心搞创作、带徒弟,不再为生计担忧。同时,要让更多人有了解、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只有知道和了解,才有兴趣可言。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当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已经不被现代社会所接受,比如一些地方小剧种,政府的所谓投资、扶持,也只能维持他们不完全消失,想要发展壮大似乎很难,只能等待真正热爱它的人心甘情愿地去学习、传承,这也是我们必须接受的无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