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今天上午宣布49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高级官员出席9月3日的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据悉,中国共向51个国家发出了邀请,最终49个国家接受邀请参与。两个没接受邀请的国家是日本、菲律宾。(8月26日《环球时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轴心国集团悍然发动的席卷全球的侵略战争。为了抗击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法西斯侵略,世界各族人民结成同盟,在欧洲、苏德、北非、中国和太平洋五大战场协同作战。同盟国集团陆续发表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确定了战后国际新秩序。为了铭记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了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包括大规模阅兵式在内的各种反法西斯战争主题纪念活动在同盟国已经举行多次。但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场上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知之甚少。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对日作战持续时间最长,歼灭日军数量最多,付出的民族牺牲最大。并且中国的持久抗战死死拖住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2/3,有力地支援和策应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二战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同盟国在处置日本法西斯的战后安排上中国的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但是,历史必须恢复其本来面貌,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得到充分肯定。所以,这场“迟来的”阅兵式有利于唤起国际社会的历史记忆。
所以,来自五大洲的49国高级官员,以及外国军队方队、代表队和观摩团来华参阅或观礼,体现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际性,体现了对世界持久和平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的声讨,以及对东方主战场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日本首相以“忙于国务”不来参加这场阅兵式,恰恰表明其不敢正视历史的丑陋心理,其希望西方主要国家不派高级官员参阅的幻想破灭,恰恰反证了日本当局错误的战争史观,东京也将因此失去一次向世人展示其热爱和平、与军国主义切割的宝贵机会。
日本当局的狭隘源自它的心虚,既对70年前其祖辈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从内心里感到耻辱和不安,也不敢直面曾经被侵略者所蹂躏、奴役的各国人民。因此其企图通过小动作模糊这场阅兵式主题意义的伎俩不会得逞。中国以和平的名义举办的这场庄严仪式,追求的就是历史真相,追求的就是引起全世界人民对战争罪行的反思和防范,具有国际性和世界性的普遍意义,绝非一国一地的私利。如果日本仍坚持忙于修宪、扩军和篡史之所谓“国务”,必将把自己推向孤穷之地。
铁血
纪念活动为何定在9月3日,而不是7月7日、8月15日或9月18日?笔者随意问了一些同事、朋友和市民,多为高级知识分子,竟无一人知晓。
中国是个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大多数人却不知抗战胜利纪念日,甚至根本不知道9月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实属怪事。
8月15日并非抗战胜利日
不仅一般民众不清楚抗战胜利纪念日,担当舆论导向重任的中央电视台也搞错了。2004年8月1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全天滚动播出长达6小时的专题节目《抗战胜利纪念日特别节目:见证抗战八年》。普通媒体搞错的则不胜枚举。专家学者们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到底应定在8月15日还是9月3日而争论不休,似乎更多的人偏向于8月15日。
顾名思义,抗战胜利纪念日应与日本战败投降有关。7月7日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1937年7月7日,驻扎于华北的日本中国驻屯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18日为“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发生于1931年,日本随后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这两个日子均不是抗战胜利纪念日。
1945年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广播天皇诏书,宣布停战。因此,很多人认为,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应为8月15日。
但在8月15日这天,日本宣布的是停战,而非投降,更未签署投降书。“停战诏书”通篇没有“投降”二字,只字未提侵华战争。把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个天大的误会和笑话。
1945年8月21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派遣,日本乞降使节、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一行四人飞抵湖南芷江,向中国军方洽降。同日,国民党陆军参谋长萧毅肃中将召见并训示今井武夫,指示投降准备事宜。
尔后,国民党政府将中国战区划为15个受降区,指定国军受降主官、日军集中地点和办理投降地点,以何应钦上将为全权代表。受降区遍布中国大陆、台湾及越南。此后,日军纷纷向中国军队和武装力量投降,在各个战区和战场举行了许多大大小小受降仪式。
以南京受降仪式为标志
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南京受降仪式。
1945年9月9日9时,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埔路中央军官学校大礼堂(现解放军南京军区大礼堂)(一说是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举行,受降席居中座的是受降全权代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一级上将,左为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将张廷孟,右为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中将萧毅肃。投降席上有日本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陆军大将、总参谋长小林茂三郎陆军中将、海面舰队司令长官福田良三海军中将、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陆军少将等7人。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128万侵华日军向中国投降。
理论上说,8月21日,特别是9月9日也可以作为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不过法定的、更权威的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是9月3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上将代表日本军方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后是包括美中英苏在内的9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接受日本投降。至此,法西斯日本战败投降,二战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出席受降签字仪式的中国代表是国民党政府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二级陆军上将。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1945年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三天,以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形成决议,以每年的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此后几年,国共两党忙于内战,这个日子被淡化。
恢复历史本来面目
以战败国签署投降书的次日为胜利纪念日,符合国际惯例。例如,1945年5月7日,陆军上将约德尔代表德国,在巴黎附近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向盟军投降并签署投降书,于是5月8日就成了“欧洲胜利日”;1945年5月8日,陆军元帅凯特尔代表德国,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向苏美等国正式投降,因此,苏联和以后的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将5月9日视为“卫国战争胜利日”。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经各界人士建议,政务院发布通告,将“抗战胜利纪念日”修正为每年的9月3日。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继续沿用这一修改的纪念日。
1949年建国后,中国大陆很少在9月3日举行庆祝纪念活动,对这个重大日子鲜见报道和宣传。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个胜利的日子首先是由国民党政府宣布的,而国共两党及其两岸政府又长期相互仇视。久而久之,人们根本就不知道9月3日是个什么日子了。
由于政党之争,模糊了历史,模糊了本民族抗击外族侵略的胜利记忆,这在世界上恐怕是不多见的。
但历史终将恢复本来面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今年举行的“9·3”大阅兵,就是是对历史观的最好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