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端午。菖蒲艾叶,包子粽子,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浸染了浓浓的节日氛围,也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元素。端午之日,家家户户洒扫庭院,将菖蒲艾叶悬于门楣,防蚊驱虫、净化空气。吃大蒜头,饮雄黄酒,击浊除瘴,杀菌防病。以祭奠屈原之名吃包子粽子,既是对那种奋不顾身的爱国热情的缅怀,也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很多人都说,今天的人把一个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深情的节日过成了一个美食节。的确,从家家户户忙着准备端午的事物,满大街都是粽子飘香,铺天盖地的端午主题广告宣传中也鲜有提及爱国情愫,以至于连有的青少年一辈恐怕都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庆祝端午节,又因谁而庆祝等情况看来,我们似乎的确是忘了节日的由来,忘记了因谁庆祝,而又为何庆祝。
然而,有些事情不敢忘,也不能忘。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伤心失望,怀抱大石投身汨罗,以死明志,也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来唤起统治者的危机意识。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是人们却记住了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爱国情怀的诗人。“长叹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这一系列感人至深的诗句的背后是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哀叹,对社会情形的失望,和对人民生活的忧心。从小到大,这些诗句总在耳边回响,“屈原”二字也总被提起,内心深处爱国情感被一再激发,那刻入灵魂的记忆又怎会轻易忘记?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共同的爱国主题,却拥有不同的爱国方式。表面上,我们继承了端午的风俗传统,却舍弃了其背后的爱国情怀。其实,今人也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着对先人的崇敬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君不见,那包装豪华的粽子礼盒越来越少人问津,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购买食材邻里间互帮互助,传承手艺。君不见,每年端午,合家团聚,共庆佳节,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在节日中愈发浓烈。君不见,那些忙碌的义工、志愿者,和公益团队们正在关心孤寡老人,慰问困难群众,送暖留守儿童。无论是倡导节俭、邻里互助,或是回归家庭、注重亲情,又或是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谁又能说,这不是爱国?
端午日期不曾变,风俗习惯也不曾变,那节日背后的爱国情愫也不曾变,因为它已经刻入了民族的记忆之中,流淌在了我们的血液里。现如今,屈原式的爱国或许已经不具有太多的现实意义,毕竟,谁也不能以忧心国家为名而行疯狂之举,如今的中国国泰民安、风清气正,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抱石投江这类的举动非但不是爱国,反而是害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是新时期应具备的爱国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时不同往日,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爱国方式。我们崇敬屈原,因为那个时代的他只能用逼不得已的方式去爱国,他得故事依旧是一本完美的爱国主义教材。今天的我们在传承爱国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多思考如何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方式去爱国,如何在繁荣昌盛的国家发展和和谐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去展现我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