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从20世纪90年代起,梁晓声不断通过时评文章叩问现实。2002年进入北京语言大学任教后,他开始致力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面对高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他追根溯源,从中小学教育中找到症结所在,近日出版的《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含了他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研究,以及对应试教育的深刻思考。
记者:你曾写过文章《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其中谈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及思想力,即便博大精深,也必然具有封建时代的杂质,对儒家文化渐热心存忧虑。最近国学以高姿态的形式进入教材,进入课堂。高一学习《论语》《孟子》,高二学习《大学·中庸》和《道德经》。对此你怎么看?
梁晓声:国学进入高中课堂,事实上台湾走在我们前边。大陆搞“文化大革命”的年头,台湾在兴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复兴运动”,其坚持的时间比“文革”还长。从今天来看的话呢,“文化复兴运动”的正面效果还是有的,比如说将两岸的中年人做比较,台湾人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要略高于我们,另外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他们心性的养成,也使他们在言行方面和我们有一定的区别,当然这是指普通人。
但是你要知道,台湾即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年代,西方与时俱进的一些思考也同样在台湾广泛传播。因此在台湾确实形成了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相融、互补的情况。我们的总书记说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并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这几句话结合起来是非常完整的,也是一直我们在说的中西结合,洋为中用。
现在孔子、孟子进入中学课堂,我觉得也无妨,你必须得承认即使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家,那他也是思想家,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依然有意义。我们今天看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也都是一分为二的。在中学阶段接受这些传统的思想,到了大学阶段再讲到西方进步思想,两相结合是挺好的。
另外,我在《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里谈到了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中包含了“镜头语言”,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相当于有一个镜头缓缓从窗口推出。老师们如果具备了这样的审美意识,像电影镜头一样给孩子们讲诗词,那孩子们会是多感兴趣?中国是没有史诗的,我们古诗中最长的差不多是屈原的《九歌》,也不过是一百多行,而国外的史诗有的达到上万行。但是,如果我们把唐诗宋词串联起来,几乎就有了史诗的感觉。我鼓励孩子们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自己将几首唐诗宋词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电影。
有人可能会说这对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是不是太深了,并不会。我们现在对五六年级学生所讲的语文课其实远远低于他们的感性脑区和理性脑区在成长过程中所能达到的程度。从前的《三字经》,相当于是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已经把整个中国历史都梳理了一遍。我那个年代的小学五六年级已经在弘论国事了。而现在的作文还仅仅是八百字,局限于记录今天做了一件好事,这不利于孩子的脑区成长。
我在这两本书的最后都写上了这样的话,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只要你是为了应试的目的,那么请把我的书放下,我不是为此目而写书的。我认为孩子们大脑成长的状态,比应试作文得80分或90分重要得多。很多学生被应试教育的方法所伤害,仅开发了记忆脑区,作为大学老师我感到这是要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