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综合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 11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号“学习小组”发文,披露习奥会瀛台夜话详情。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号“侠客岛”随即刊发解读文章,题为《习近平为什么要在瀛台跟奥巴马谈历史?》,指出习近平已在多个场合谈及学习、理解、把握历史的话题。
文章指出,无论是毛泽东与尼克松谈哲学,还是习近平邀奥巴马话历史,都并不是在具体而务实地处理国际关系,却都是着眼于“大势”。
文章引用学者的话,批评现在的许多人,无论公知还是官员,“既不懂中国的历史,也不懂中国的当下,更不懂中国的未来”。
文章说,通过历史能最好地理解中国,但解释历史却从不简单。美日等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视及研究程度,让中国学人常常汗颜。
中美两国元首在瀛台涵元殿前握手。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文章《习奥瀛台夜话全纪录》一经刊发,一时引来各方关注。关注理由自然很简单:这么高级别的夜话,非其身边人无从获得信息,而这信息又迫切为外界所关注。
两个大国元首深夜会晤,时间纵长也嫌短,习近平为什么放着更加急迫的政治经济改革两国关系不谈,先跟小奥同志聊起了历史?
习怎么跟奥说的?
《瀛台夜话》一文中,介绍完瀛台环境,作者笔锋一转,开始介绍俩人聊天的内容,大略如下:
“散步的时候,习大大向奥先生详细介绍了瀛台的历史变迁。习大大说,瀛台建于明朝,在清朝是皇帝批文、避暑和宴客的地方。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在这里研究制定平定内乱、收复台湾的国家方略。后来光绪皇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
一座瀛台,几代变迁。被作者点评为“悟性不错”的奥同学如此接话道:“中美历史上这一点是相似的,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是不变的规律,需要我们拿出勇气。”
之后,习又说了一句话:“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
文章是这么介绍习近平聊天内容选择上的深意的:“这就明白了吧,选在瀛台的原因之一,是要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爱谈历史的习近平
这已经不是习近平履新之后第一次谈历史了。
不用查详细内容,仅凭记忆而言,他谈到历史的场合就有如下: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谈历史,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在各种纪念活动上谈历史,纪念毛邓诞辰、纪念孔子,他都谈历史。从人物到制度,从王朝兴废到争取独立,从以德治国到依法治国,他都提倡要借鉴历史。
他谈历史,着眼点大多有三:一在“牢记历史”,一在“汲取营养”,一在“有补当下”。
有意思的是,目前被外界看作习近平反腐最得力助手的王岐山,其大学的本专业就是历史,还作过一段时间的历史研究员,据说学术做得也很好。作为中纪委书记,他向同僚和下属推荐的书里就包括《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写法国大革命的一部历史著作。
而在习近平的多次讲话里,更是多次出现一个表述:“共产党员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
毛谈哲学,习谈历史
习奥瀛台之会,不免让人想起另外一次中美元首之会面。
1972年,新中国迎来了建国后访华的第一位总统尼克松。彼时身体已经很差的毛泽东,在不长的会面时间里,对当时的一些时局,诸如台湾、越南、朝鲜问题都“不感兴趣”,让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们去谈。他谈什么?“哲学问题”。
毛是一个对哲学堪称着迷的人。戎马倥偬之时,他还在写到今天依然在政治课本上反复出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然而在彼时的那次会谈里,他的“哲学”问题不是这些。40多年过去,虽然当时的具体会谈内容在中美的记载上略有出入,但大体能够确定的是,当时他们二人所谈的“哲学问题”,是一些“世界大势”,不是具体的“策略”,而是战略问题。
就目前已经披露的习奥会谈内容来看,大略方向也是如此。毛的哲学,和习的历史,着眼的也是“大势”。
为什么跟美国人说历史
不读史,总是难懂中国。借用岛君很喜欢的一位北大老师的话说,就是现在的许多人,无论公知还是官员,“既不懂中国的历史,也不懂中国的当下,更不懂中国的未来”。
话未必绝对,但是此理。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可知未来”。但是需要解释清楚的一件事是:为什么不懂历史就不懂当下和未来?毕竟时移世易,今人面对之问题,古人未必见过;古人之路,今人也未必需要重走。
还是引用一个美国人的见解。
40多年前,即尼克松访华第二年,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合写了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叫做《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久负盛名,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他退休之后,该中心被命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这位与胡适等人过从甚密的美国人,在这部40多年前的著作里开宗明义地写道:
“通过历史能最好地理解中国。”
他解释这么说的原因道:“比起世界其他民族来,中国人更注重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历史遗产具有强烈的意识。而中国在艺术、思想和制度方面的独特成就,只能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才可得到最佳的研究。只有审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才能领悟发展的方向,并对中国现在发生的事情有所理解。”
一个美国人,能在40多年前有这样的见解,一方面让今天的很多中国人汗颜,另一方便也给习奥之会做了些许预言般的注脚。或许因此,奥巴马也才在会谈结束后若有所思地说:“我更加理解中国人民为何珍惜国家统一和稳定。”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
要做到奥同学的理解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历史首先是“材料”。史书记载,小说笔记,写卷文书,风物古迹,都是历史材料。然而光有材料不行,还得有梁启超所谓“史才”和“史识”。怎么看待一个历史事件,怎么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需要在材料中提炼出见解和认识。
比如今天就有报道称,辽宁一家报纸走访了N家大学,发现很多大学里的老师不懂中国历史,但并不妨碍他们的解读,然后这家报纸就发了一封公开信,呼吁老师不要如何解读中国,云云。
解释历史从来不简单。同样是一个王莽,有人用道德评价乱臣贼子,有人写诗评价虚伪不堪,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不成功的理想主义者和革新者。千百年过去,身名俱灭,只能凭着当时的历史材料去推测分析,总是很难。
即使是近一点的、可考之人物俱在的历史,也不容易。
比如习近平那句值得玩味的“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这句话是针对什么而发的?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曾有一个比喻:“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不懂历史,就不懂当下和未来
钱穆的另一段话则更明确地点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或者“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浅薄而狂妄”的“历史进化论”的见解。
宾四先生之言自然有其针砭之处。当其所处之时,正是中国近百年来“开眼看世界”思潮的一个集中之时:晚清以来外族入侵国破家亡之势,使许多先进之人顿感“亡国灭种”之险。看西方船坚炮利,观自身羸弱不堪,“天朝上国”之传统思维与丧权辱国之现实一对比,自然,过去维系中国的一切伦理纲纪都变得经不起考验了——“说好的幸福呢?”
幸福没有从天而降,于是大家开始反视自身,也就开始了费正清所言“过去一百年急剧增长的接触”。“改革”二字,也从正统史书中被钉上“乱”与“逆”的道德耻辱柱上走下,开始成为正确的政治话语。换句话说,维系中国几年前的“自信”被打破了:过去的道路、制度、理论,都开始向西方“对表”。
然而中国的历史就和文化一样,柔若丝线,却总是胜过百炼的钢铁。
就如费正清说的那样,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回顾历史对照当下,是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之一。而虽然世易时殊,但同样是“人”,正如荷尔德林所言“我是人,相信人的一切我都不陌生”,今人之事,有许多也“日光之下并非新事”。
比如你去读读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里面痛陈之时弊,千百年过去依然在困扰我们的文官体系。如果你读读改革失败的光绪皇帝对当时官僚的批驳,也会发出“诶为什么和今天好像”的感觉。
于是历史就复活了,前人所做的努力都生出意义。不懂几千年来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对抗的历史,就不明白为什么要花上那么大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去修长城;不懂中国分分合合的天下历史,也就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对安定和秩序的追求;不懂中国百余年血泪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就不懂中国为何今天如此珍视主权与和平;同样,不懂中国曾经的动乱,也就不懂中国今天对改革和法治的追求。
这种历史,不是“假国学”和“戏说史”可以读懂的,不是宫闱秘事、皇帝旧闻、小道消息堆砌的,也不是迷恋一个时代、迷恋一种风姿就可以理解的。让中国学人常常汗颜的一个事实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历史研究,往往还要拜海外汉学为师,愤青们矛头所指的日本,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却深入得可怕。这总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读懂了历史,然后呢?事情总是不容易。还是那句话:
“哲学家总是习惯于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新闻资料:
中南海瀛台
中南海瀛台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曾两次修建,是帝王、后妃的避暑和游览地。因其三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像座海中仙岛,故名瀛台。 瀛台上有翔鸾阁、涵元殿、香扆殿(即蓬莱阁)、迎薰亭、丰泽园、怀仁堂、海晏堂等建筑,山石花草,楼阁亭台,拥水而居,秀美宜人。瀛台正殿涵元殿是中国领导人会见外国领导人的场所之一,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将光绪皇帝幽禁于此,长达十年,1908年光绪皇帝在涵元殿辞世。
#p#副标题#e#习奥瀛台夜话全记录:聊到深夜11点才分手
习近平奥巴马在中南海瀛台,到底聊了什么呢?学习小组给组员独家揭秘。让我们一起走进细节中的历史。
11号晚上,这个月朗风大之夜,中美历史书里一定会有浓重的一笔。
习奥夜话瀛台,主题是新型大国关系。
原来的安排是这样的:
6:30开始在中南海瀛台散步。随后到瀛台涵元殿小范围会见,然后是香扆殿小范围晚宴,最后是迎薰亭茶叙。计划9:15结束全部活动。
事实上呢?两人谈得特别好,特别深入。每一个环节都大大延迟,原定30分钟的会见持续了90分钟,习大大说,吃饭去吧,不想让客人饿肚子,奥先生说,还想和你谈几个问题。
原定90分钟的宴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原定30分钟的茶叙,持续了近1个小时。总之,夜里11点多他俩才挥手告别。
先来说说为什么选在瀛台。
这两个字可是乾隆题词。环境好到没得说,配上“APEC蓝”,一个字:美!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好像是古代传说中的瀛洲仙境。
散步的时候,习大大向奥先生详细介绍了瀛台的历史变迁。
习大大说,瀛台建于明朝,在清朝是皇帝批文、避暑和宴客的地方。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在这里研究制定平定内乱、收复台湾的国家方略。后来光绪皇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
奥先生悟性不错,马上接话说:中美历史上这一点是相似的,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是不变的规律,需要我们拿出勇气。
这就明白了吧,选在瀛台的原因之一:
要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习大大的话画龙点睛: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
原因之二
还是得接着听他们的聊天。
习大大说,清朝的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写下一句话,意思是,得一日之清闲。所以,这里是可以令我们感到放松的地方。
我安排在这里会见,主要是想起了去年6月同你在安纳伯格庄园的会晤,也想为这次的会晤营造类似的氛围。
奥先生特别开心,他说,美中两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有效开展合作将令全世界受益。我期待像在安纳伯格庄园一样,同你进行坦诚而富有成果的交流。
选在这里的原因之二:
参照庄园会晤标准,安排一场不打领带的会晤。
打不打领带,那么要紧吗?
当然!
奥巴马是国事访问,按惯例在大会堂见面。可是,专门挤出一个晚上,两个人冒着寒风,边走边聊。
场景影响话题,氛围影响心情,地点折射规格。外交里面的讲究,可是多着呢!
对于这样的会晤,习大大是这样评价的:
现在奥巴马总统和我,一个是美国总统,一个是中国国家主席,我们去年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今天又在瀛台夜话。一方面,我们之间比以前有更多共识。另一方面,我们之间虽然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可以在一起讨论,并且可以做到和而不同。这恰恰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要素的体现。这就是,双方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管控好分歧,做到不冲突、不对抗,实现合作共赢。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我们能够继续营造类似的环境,进行更多这样的会晤。
能来这个地方散步,奥先生自己估计也没想到。
在西方眼中,中南海是神秘的地方。他看着哪都新鲜。散步的时候,他问习大大在哪里办公?习大大指着身后:在那里办公。
奥先生实在地接话说:我也在白宫散步,但是没有瀛台这么大圈。
说到这,想起一个插曲。奥先生的官方摄影师皮特,跟了美国好几任总统了。聊起天来,他说从来没想到会走到中南海这么核心的地方。天很凉,他冻得一直抽鼻涕,就是舍不得到屋里去。
夜游期间,有几个镜头特别美。
一个是会见前,两人在涵元殿前合影。皓月当空,涵元殿在皎洁的月光下愈发辉煌、尊贵。奥先生触景生情,他问在场的美国记者,对瀛台感觉如何?记者们大声说:特别美!
另一个镜头是,宴会前,习大大打开香扆殿窗户,向奥先生介绍窗外中南海景色。凭栏远眺,奥先生想什么呢?泱泱中华,浩浩历史,是不是很能拨动心弦?
宴会后,他俩又步行来到迎薰亭茶叙。途中,路过有2亿年历史的树化玉化石,让奥先生啧啧赞叹了一番。
到了晚上11点,夜色深沉时,他俩才走出迎薰亭。
不知什么时候起风了。初冬的夜风,寒意逼人。中南海水波荡漾,岸边柳条在风中飞舞。风吹起了习大大和奥先生的大衣衣角。
这时候,有位工作人员上前,不失时机地推销电瓶车(其实人家是真心关心两位元首,怕他们着凉)。
没想到,他俩异口同声地说:不需要乘车!
就这样,他们扣紧衣领,边走边聊,一口气走到了瀛台桥北。
太晚了,总不能秉烛彻夜长谈吧?明天一早还得见面呢!
两国元首握手话别。
奥先生用了非常动情的一句话概括:今晚,我这辈子最全面、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理念以及您的思想。
奥先生上了车,他俩隔着车窗挥手告别。习大大在风中站着,目送奥先生缓缓离开。
一晃五个小时就过去了,他们谈了些什么?
熟悉美国风格的人都知道,美国有时候特别喜欢纠结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关心的话题,喜欢把分歧摆到桌面上,喜欢谈具体的问题。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如果都是这样谈,那得谈到什么时候?
这一晚,话题变了。
习大大说,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就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坦诚深入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彼此信任,才能做到相互尊重,避免战略误判。
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政治,大背景、大格局、大战略,习大大把话题自然引到了前景光明的轨道上。
还有一些变化:过去谈双边多,此次谈治国理政多。
不相互了解,又怎能相互理解?“中美国情各异,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和而不同。”
中国经济、中国改革、中国依法治国、人权和主权……话题极为广泛,摘几个关键词,一起听听习大大的精彩谈话:
新常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按科学发展理念,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
据我们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每年7%的增速就够了。
民主:
我们讲究的民主未必仅仅体现在“一人一票”直选上。
我们在追求民意方面,不仅不比西方国家少,甚至还要更多。
西方某个政党往往是某个阶层或某个方面的代表,而我们必须代表全体人民。为此,我们要有广泛的民主协商过程,而且要几上几下。
主权:
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重视“大一统”。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国家是第一位的。
历史多次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一旦国家混乱,就会陷入**。老百姓的灾难最惨重。
我们对主权看得更重些,原因就在于中国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对国家主权和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往往最为敏感。这是中国长期面临历史忧患所造成的。
意志、勇气、担当,很多外国元首听了习主席讲话后,用这样的词汇描绘他。奥先生不知是否同感,他不断用积极的表态来表达他的收获:
“我更加理解中国人民为何珍惜国家统一和稳定。美国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无意遏制或围堵中国,因为这样做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方愿意同中方坦诚沟通对话,增进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经验,有效管控分歧,避免误解和误判。中国是美国的合作伙伴。在多极化时代,美方欢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愿意同中方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共同促进亚太和世界和平与安全。”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个去年6月庄园会晤时提出的概念,一年多来,有进展,也有质疑,但更多的是期待,需要实实在在一步步地往前推进。
习大大说:“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是清楚的,我们不能让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满足于早期收获,还要继续向前走。我们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奥先生很赞同,表示美方愿意同中方共同为此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