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兴起,贵阳一些家长开始将娃娃送到国学班学习,部分甚至从学校退学,改学国学。卢女士的女儿原来在一公立小学读书,后来接触到了一个国学班,短短一个月的学习,让卢女士彻底颠覆了她对女儿的教育观。卢女士说,和公立学校注重语文、数学等知识不同,国学教的是武术、书法、音乐、国学经典等,更关注孩子做人做事的态度,到三年级才接触数学,六年级学英语。(11月11日《贵阳日报》)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也迅速升温,跻身流行词汇。从市井民间到高等学府,从中小学课外学习班到大学的国学院,书法、武术、茶道、古典乐器、礼仪、古文……各种国学课堂应有尽有。不过,看到家长们让孩子从公办学校退学改学国学的新闻,还是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惊呆了。虽然国学炙手可热,虽然年轻一代都希望“不走寻常路”,但是彻底放弃现行教育体制,抛弃统考统招这条路,还是需要很大的魄力的。“国学热“能不能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得以复兴?我们目前无法得出结论,不过至少反映出当前的教育理念、方式以及家长为孩子成长道路的选择真的是多元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放弃了挤高考独木桥的做法,要么让孩子早早出国留学,要么在一种小众的教育模式下个性成长。其实对于国学,谁也不能盲目否认少数人选择它的道理。毕竟,家长还是有亲身的体会:“脱离了繁重的学业负担,孩子过得轻松愉快”;“现在女儿回家会自己煮饭、自己要求做家务,更体恤父母了”……这样的变化让人们欣慰,与只会考试、做题,失去了童年快乐的过去相比,琴棋书画、知书达理的教育是许多孩子最为缺乏的,如果家庭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为孩子选择“国学”这条路便可以理解了。
不过问题来了,要说琴棋书画、礼乐诗射等是国学的教学内容可以理解,毕竟现代社会里这些传统国粹不应该被人们遗忘,但孩子“会做家务”,“体恤父母”,怎么也成了国学课堂的产物,难道这不该是现代教育的内容和责任?我们声称教育在发展在创新,教学水平在进步,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要向上千年前的古人取经,学习最起码的独立和礼仪?我想,这既是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的遗忘造成的———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我们很难找到中华文化被传承的痕迹,也是高考指挥棒的强大力量所导致———如今的教育模式怎会分出时间教你高考不涉及的琴棋书画和做人准则?甚至连不少老师也不再具备这样的人文精神了。正如有的家长说:“送孩子学国学,是希望他不要受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希望他以后无论走到哪儿,都葆有一种‘从善的本质’。”这是对国学的肯定,也是对现代教育的失望与嘲讽,是在用个人的行动和尝试与现行教育方式进行“对抗”。
另外,国学虽老,但国学课堂毕竟是新生事物,对于越来越多的国学课堂,教育主管部门对家长、对学生决不能抱着“后果自负”的态度,而是要严格审批其办学资质和教师教学资质,对其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管,防止不法机构打着国学的旗号欺骗家长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