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讯 继芝加哥大学宣布不再和孔子学院继续合作之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10月1日宣布关闭孔子学院在其校的分支机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文学院的声明说,在和管理学院的中方机构沟通破裂后,决定关闭孔子学院。之前芝加哥大学的声明则提到了核心价值观和学术指导等因素。
一周内两所孔子学院分支机构不再延签或被关闭,不能不令关注。对此,西方媒体做了多种解读,有的认为孔子学院有悖美国大学的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例如关于西 藏独立等的一些敏感事件被禁止讨论。有的认为是中国利用软实力来对抗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有的则指孔子学院是中国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甚至还有的媒体,例如英国《每日电讯报》,把最近发生在香港的风波,也当做是关闭孔子学院的原因之一。因此,究竟是学术自由还是意识形态化导致这两所大学中止和孔子学院的合 作,可以从此窥见一二。
凡此种种,其实不奇怪。孔子学院从一开始创立起,就不断遭遇各种类似的指责和批评。两年前,在洛杉矶哈仙岗学校的孔子学堂就遭到本地某些居民的反对,认为是对学生的“赤化教育”,这种麦卡锡时代的用语沿用到今天,只能令人惊讶,最后反对只能草草收场。今年,蒙大拿大学名誉教授斯蒂芬莱文给全球数百所孔子学院写信,提请纪念天安门事件25周年,这种针对孔子学院的举动很难理解为学术自由。
从2004年开始到2013年,中国已经在全球开办孔子学院440个,孔子学堂646个,注册学生达8.5亿,分部全球100多个国家,其中40%在美国。细读孔子学院的章程,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为向世界推广汉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机构,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的现代汉语教材,以及提供正规的汉语教学渠道。很明显,孔子学院的宗旨是进行汉语教学和推广中华文化。孔子学院并非学术机构,从这点来说,避开敏感政治问题的争论,正 是孔子学院非意识形态化的重要表现。
争议的另一点是孔子学院是中国官方背景,中国的体制和西方的不同,是现实存在。例如中国的大学也是中国官方出资的,美国这几所大学是否因为这个原因就不和中国大学合作?前不久新泽西肯恩大学接受中国官方资助前往中国开办大学,不仅为中国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也为美国学生提供便利的留学中国的机会,这种共赢的办学模 式,也因为中方出资才可能成功且颇受欢迎。
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交流是必要的而且越来越重要。很多人把中国推广中华文化当做提升软实力,这也是无可非议的,美国以自己在全球的软实力为自豪,中国完全可以向美国学习。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学习汉语,已经成为很多人的迫切需要,美国大学应顺势而为。美国向全球推广美国文化和美国价值观,应该有更多的自信,不应该把孔子学院教授汉语和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的行为意识形态化,对孔子学院的意识形态化对彼此的文化交流和增进了解并无好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文化,“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 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万物因此生生不已。传统文化里“和为贵”,“与人为善”,“不与邻为壑”, “保合大和”等等要素,构成了林语堂曾经说过的“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伟大的品质。”。在这个意义上,就如习近平主席近日在给孔子学院十周年的贺信中说,“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当然,经过这些波折,孔子学院也有必要对工作进行检讨调整,例如像2012年发生的涉及孔子学院教师签证打擦边球的做法,应该避免。在和美国合作方商讨时,要特别注意策略,不仅要“和为贵”,还要“谦为怀”。孔子学院在和西方打交道的时候,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播中国传统和文化,也要身体力行地在实践中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