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9月24日新华网)
任何一种文明传播和发展的都是流动的、开放的,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丝绸之路、遣隋遣唐使来华、法显和玄奘西行取经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中获得营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我们都应该以借鉴学习的态度,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取其精华,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与我国的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但是,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并不意味着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首先,学习借鉴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模仿、照抄照搬,而是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外来文化作具体分析,在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基础上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文化成果,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文化的眼光是世界的,既要走向世界,又要融入世界。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最后,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世界各类文明的精华,我们既要大胆借鉴,又要做到推陈出新。
世界在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变化,唯有新的文化,新的潮流,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感受不同文化,吸收一切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进行文化创新,为我国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注入新的血液,新的元素,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