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孩子们回家团圆吗?325份调查问卷,涉及企事业各行各业“团圆状态”。80%的同城居住家庭,让我们觉得吃一顿团圆饭不是一件难事。而且,希望儿女回家吃团圆饭的老人有265人,比例高达81.5%。中秋,老人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团圆。不管吃不吃月饼,人一定要团圆。那不能回家可能是什么原因呢?215位老人选择了“孩子工作学习忙、生活节奏太快了”,这是一个我们预料到的理由,显然,老人们用最大的包容,接纳我们不能回家这个事实。
真的很忙吗?究竟是什么阻隔了我们回家过中秋的路?
老人们说,孩子三天赶不回来,国庆回来一样的;越过节越忙的工作性质,不回来是理解的。社会学专家则直接告诉大家,没有传统仪式的传统节日,只剩下了古诗和月饼,势必失去它广泛生存的土壤。而中秋的“短”,遭遇国庆的“长”,被“边缘化”也在所难免。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缺乏与家人的有效沟通,越是节假日越逃避。
于是,我们发现,不管如何重造中秋氛围,人们依旧掉入了“传统”与“现代”冲突的迷局,希望理解和沟通成为走出这“迷局”的密钥。
越过节,越繁忙
做工程的 中秋节前后特别忙
325份问卷充满了悲情色彩,大李看完整篇报道,想跟我聊聊他的这个中秋节。
他是做园林工程的,今年37岁。“做我们这行的,中秋、国庆前后最忙。催款、投标,一个事连着一个事。”话没说完,单位电话打了过来,下午有一个工程投标,领导安排他去。他说,秋天很难熬,春天的工程完工,工人跟他们催要工程款,他们跟甲方催款。“你跟我要钱过节,我跟他要钱过节。”变成一个无限循环的圈,就看谁更有力度,而这个过程通常要一直持续到春节前后。
催款忙,投标也忙,整天做标书,沟通各环节,一忙就是晚上八九点,“我都快忘了哪天是中秋节。”
每年中秋,他都在单位值班,今年照样。母亲在长春帮着照看孩子,过节了,送老人回家是他最大的愿望。“明天,我先把我妈送回家,跟我爸过中秋。然后,再把我媳妇和儿子送到孩子姥姥家,让她们回家团圆。再马不停蹄赶回长春,处理其他事情。”
这三五年,中秋节都是这样过的,“好像从来没有一家团圆过,忙忙叨叨的。”而回家打一个照面,算是最幸福的了。
女儿在铁路工作 过节就加班
期务仿老人今年75岁了,算算女儿回来过中秋节的次数,她笑了,“没有,越到节假日,她越忙,真的没有时间。”
47岁的大女儿在南宁铁路系统工作,只要一过节,科室全都下基层,整天加班加点在铁路上运输旅客,“让更多的儿女回家过节。”特殊的工作性质,老人明白,全家团聚的时候,总要有人为更多人的回家而回不了家。“我不要求这个,我理解。平时有时间看看我就好。”
东北到西南,实在太远了,这样的“有时间”,常常是一年半到两年,好在44岁的小儿子和她住在一起,“不能把孩子都拢在身边。”就这样,大女儿变成了她这辈子遥远的牵挂,实在想了,她就坐飞机去南宁。可到了那边,女儿依旧忙,不能每天陪她,老人就待上两三个礼拜,“都待够了,再回家,这样还能挺一年多。”
就这样熬过一年又一年,老人说:“我相信,一旦我真正需要她的时候,她一定会回到我身边的。”
所以,一到节日,她会格外心疼女儿,“她又要忙了。”也格外理解她,“工作为重,不用惦记我。”
儿子在商场 就靠节假日赚钱
最近儿子的电话越来越少,王凤英老人知道,过节了,店里人多,就靠这几天多赚点钱,他们家团圆从来都在八月十六。
儿子40岁,商场里承包熟食摊位,一到年节,忙得吃不上饭,她知道就算打电话过去,母子俩也说不上几句话。晚上打,又担心打扰他休息,这几天,70岁的她一直忍着。这七八年,她习惯了这样的年节假日,就恨自己一身病,不能在店里帮他忙乎。
孩子们忙,没空准备吃的,她和小区里的老人们溜超市、逛市场、排大队,买新鲜水果、蔬菜,坐着公交车,提着一袋又一袋,给儿子送到家里。“不能帮大忙,买点吃的,还行。”
这几天,经常看到月饼摊前,小姑娘扯着嗓子卖月饼,老人心里不得劲,“我儿子在中秋节前,也这么拼命卖货,就指这几天多赚点。”
可老人也不理解,“过节吃的,平常都吃,为什么不能歇一歇,回家跟我们过个节。”随后,又摆摆手,“算了,老少都不容易。”
专家说
跟他一样忙碌的不在少数。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说,现在,过中秋节一定要回家的是中年人,他们通常年过四十,更多地关注家庭。任何传统节日都会带着家人,回到老人身边。这种强烈的家庭观念,不会因为外力改变。但是正在创业期的年轻人,对“团圆”看得较淡,除了“工作忙”这样的表象外,对待家庭,有一种强烈的利己观念作祟。他们通常考虑得比较多,比如老人的身体还好,很独立,“不需要我照顾”。而且,平常也没有把“照顾父母”这件事放在心上。认为父母不需要我做什么,不需要我陪伴,他们还没有老。
每个节假日,都有人为了我们的回家坚持在工作岗位,比如铁路职工、民警、交警,还有那么多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为了让大家过一个节,他们没办法回家团圆。只能“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向这些坚守工作岗位的人们致敬。
同样,我们希望,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消费的节日,可以有更多的人,能回家团圆,放下这一天的收入,关照老人的感受,真正的团圆。
有时间,不愿回
28岁的小曹说:不想听父母唠叨
小曹也是中秋节不回家的一员,“回家,那不是过节,是听他们不停唠叨。”
今年28岁的他,租住在单位附近,距离青年路的父母家刚好一小时车程。在外面住了三年,家里人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三天假,不长不短,短途游足够了,他跟女友一起去吉林拉法山。老妈打电话,问他回不回来,虽然说“不回去”时,感觉到妈妈的失落,可一秒钟后,立即有了解脱感。“回家一次,老爸老妈轮番轰炸,不停地说这说那,吃个饭,也要他们做主,碗里堆满菜。”团圆饭有种被关爱“腻”死的感觉,让他不想回家。
而且,除了吃饭就是问他何时结婚,再没有别的事情,“枯燥死了,有什么过的?”
可爸妈不这么想,他们说,晚上会看电视,“一起看晚会不是挺好的吗?”
“过年看,元宵节看,端午节看,好好一个中秋节还是看晚会,真是无聊。”小曹一直摇头。
专家说
“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包办式、管制式,不给孩子留有空间,让节日成为年轻人费力躲避的日子。”付诚说,现在这样的家庭不少,家长永远不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了,孩子永远不知道父母需要什么,两代人就这么拧巴着,越到节日矛盾越多,导致团圆成为一个很空洞的词。
“家长有问题,节日本身的问题也很大。”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田毅鹏认为,作为从农业时代延续下来的传统节日,那些依托于中秋节日的传统仪式,在城市无从展开,悄然流逝。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秋不是法定假日,忙于工作的人们只能留下月饼的记忆,或是重温望月思乡的名句来过精神意义的中秋。以至于中秋节只剩下古诗和月饼,在年轻人中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两节近,被边缘
中秋回家太疲惫 还是国庆假期长
“中秋节回家不?”前些天,68岁的老杜给儿子打电话,心里盘算着,三天,总能回来一天吧?儿子在开会,只说一句:“回头聊。”
中午,电话打过来,说不回来了,沈阳还有很多事要处理,不过儿子说:“国庆节,七天我都在家,这三天,我就不回去了。”还说要带老两口去旅游。老杜心里稍微平衡一点,可中秋节跟别的节日不一样,“回来,吃个团圆饭,再坐火车回去也可以。”
聊了几句,电话挂了。他翻日历,“还要二十几天。”
老杜说,这不是第一次了,儿子总是把两节合并,除非中秋节包含在国庆节里,否则,都是国庆回来。“我们家快没有中秋节了。”
专家说
国庆节和中秋节挨得近,对工作在外地的子女来说,三天疲惫往返,不如国庆七天游刃有余。田毅鹏说,国庆节回家,由来已久。两节很近,中秋节慢慢被“边缘化”,人们更愿意把回家聚会的时间安排在“十一”期间。老人按传统方式过中秋,而对于以70后、80后为主导的“回家过节族”来说,对中秋的理解恐怕更多元一些。而且,一旦把回家过节与老龄化问题关联起来看待,老龄化和空巢化已成为难以摆脱的困局,在这一意义上,“常回家看看”似乎应该成为常态,而绝不仅仅局限于中秋。
当我们试图通过恢复中秋假期来恢复传统,重造中秋氛围时,便会发现:我们似乎掉入了“传统”与“现代”冲突的迷局。在这里,理解和沟通最有可能成为走出“迷局”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