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七夕,一个充满了浪漫气息的节日。想到这个节日,便会让人想起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同时更让无数年轻男女对爱情展开美好的想象。因此,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传统的七夕节当成“中国的情人节”,甚至已经将其和西方传统的2月14日情人节一样,看成是最适合向心中的他或者她表白的大好节日。可是,面对时下越来越被国人重视的“中国情人节”,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儒学专家、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副会长骆承烈却指出———七夕节的由来尽管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密不可分,但将其称之为“情人节”却十分不科学,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情侣节”。男女未婚前称为情人,婚后称为伴侣,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除了强调自由爱情的可贵以外,更加强调的就是伴侣之间的忠贞不屈、相依相恋,因此用“情侣节”取代“情人节”,才更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七夕节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得到广泛普及
昨日,骆教授告诉记者,传统文化的载体便是传统节日,因此对节日的研究也十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推广。早在1959年,意气风发的骆教授便写下了被誉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传统节日的论著《节日民俗故事》。书中系统讲述了春节、立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等14个大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其他若干地方节日。“虽然中国的传统节日最多,但是最浪漫、最直接与爱情相关的节日唯独七夕节一个。”骆教授说,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便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后来,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节开始成为一个最普遍的节日,其民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骆教授说,直到现在,还有的地方盛行在七夕节这天拜织女以祈求自己可以心灵手巧,或者是在七夕这一天拿一根针小心翼翼地放在水盆里,并且通过针的浮尘来预测自己爱情的习俗。当然,更有那些顽皮的孩子会在七夕的夜里偷偷躲在葡萄树底下,试图听到牛郎织女二人窃窃私语。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种坚定、深沉的爱
尽管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不过基本内容却都是一样的。讲述的大概都是从前有一个贫穷、善良的放牛小伙子牛郎一日偶遇下凡的织女,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并生下两个孩子。但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到人间,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后来在牛郎的追赶过程中,王母娘娘又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挥出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不过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十分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其实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到故事的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婚前,作为勤劳善良化身的牛郎与织女两人一见钟情,并且不惜触犯天条走到一起,这充分表现出人们对自由爱情的赞美。但是这样一段仙凡邂逅的经历,却仅仅是故事的开端,更多的内容却是两人婚后的相依相伴———牛郎放牛、种田,织女纺织、做饭,这是一幅最典型的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世俗风情画卷。这样一幅画面,就把当时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通过最浪漫的神话故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随着故事的发展,尤其是两个人的爱情被王母发现后,牛郎织女更是毫无畏惧、大胆向天庭挑战———哪怕你要夺走织女,我也要拼命追赶;哪怕你划出一道天河,我们夫妻也要争取见面。这样的一种精神,就更是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夫妻之间对爱情的忠贞。而无数喜鹊的帮助,则更是凸显了人们对这种夫妻之间忠贞爱情的祝福和肯定。因此,我们可以十分认真地说,牛郎织女的爱情绝不仅仅是小儿女一见钟情的儿女情长,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相依相伴、在困难面前的风雨同舟这样一种坚定、深沉的爱。”骆承烈说道。
“七夕节被称中国的情人节”不合适
“现在西方情人节盛行,国人便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给‘七夕节’换了个新名字———‘中国的情人节’。可是,翻阅词典,我们可以看出‘情人’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感情深厚的友人;恋人,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男女朋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情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已婚男女发生某种特殊关系,却没成为法定配偶,他们之间互称情人。’前两个含义还好,尤其是这第三个含义,已经完全成了贬义词。这样的情人真是不要也罢。因此,对照牛郎织女的爱情,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情人’这一词语的所有含义都不能较全面、科学地将七夕节的由来和内涵包括进去。故而,将七夕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显然也并不合适。”骆承烈告诉记者。
骆教授说,按照中国的传统,没结婚之前相互爱恋的男女可以互称情人,但是结婚之后的男女更注重风雨同舟、携手相伴,成为一生的伴侣。因此,如果把“情人”和“伴侣”的意思合二为一,那么最好的称呼便是“情侣”,而对应的七夕节,最浪漫、也最科学的叫法也自然便应该是“情侣节”而非“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