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中只有男性才可以传承姓氏,延续香火,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取名字基本都会随父亲的姓氏。不过,在安徽长丰县新生儿若随母亲姓的家庭,可获得1000元奖励。目前,该县下塘镇、左店乡、朱巷镇等乡镇,已经有30户新生儿家庭主动申请了新生子女随母姓。(8月1日《江淮晨报》)
子随母姓,奖励千元。这样的政策也能堂而皇之出炉,恐怕与制度创新的初衷相去甚远。道理不复杂:一来,孩子姓什么,本来就是家务事,实际上也跟重男轻女没多少直接联系。奖励子随母姓,严格来说,这也是矫枉过正,因为如果没有对等的子随父姓的奖励,这算不算新的歧视?二来,从操作上看,姓名权是公民的权益与自由,今天子随母姓,明天就可以改成子随父姓,户籍部门显然没有理由挡着不给人家改名。那么,以钱相诱,又不可能当真让人家一辈子子随母姓,政策漏洞都可以钻老虎了,效率何在?
再说,指望通过姓氏来纠偏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主意也太“跑偏”了。须知,一定要生男孩的想法,从来就不是男方才有的观念。
更有意思的,是下面这个细节———“在长丰县左店乡创新社区,对新入户的随母姓家庭,男孩奖励1000元,女孩奖励800元。”这就更让人大跌眼镜了:明明是希图以奖励来纠偏重男轻女的流弊,偏偏政策本身又以物质筹码传递出浓郁的“男女不平等”意味。如此叶公好龙,政策的“小尾巴”也太明显了。
那么,奖励“子随母姓”的醉翁之意究竟何在呢?7月31日,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社会性别平等项目外部评估考察座谈会在合肥市长丰县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长丰县作为国家确定的试点县,掀起性别平等的 ‘姓氏革命’”。更往前一些,事实是———从2011年开始,长丰县被评定为“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性别平等项目县”,项目周期五年。作为性别平等试点县,自然要有试点的样子,那么,“姓氏革命”作为头道菜,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像很多网友说的,指望拿1000块钱让孩子改姓,这个想法实在有点“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大人谁会这么天真呢?再说,也没法证明子随母姓的那些家庭,当真就是为了响应地方政府的“姓氏革命”。因为从现实来看,孩子跟随父母姓氏,都有对半的可能。
子随母姓奖励1000块钱,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既然是财政支出,这样的账单,如何通过程序正义纳入预算的框架内呢?男女性别比上如此出手阔绰,公共服务能与这样的大手笔匹配吗?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释,奖励“子随母姓”的醉翁之意,难免要被误会成政绩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