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30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7月28日发表题为《中国领导人从“耻辱”战争中吸取教训》的报道称,想象一下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状态,统治者和军事将领沾沾自喜、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在一场让这个曾经不屈不挠的大国几近瓦解的战争中,日本让它蒙受了耻辱。
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展开血战,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最为壮烈的黄海大战。北洋舰队将领邓世昌(右上)率“致远”舰等拼死抗敌,并以受伤之舰撞击敌主力舰“吉野”号,全舰官兵250余人全部壮烈殉国。图为战斗中的“致远”舰。 新华社发
中国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这个形象至今对共产党领导人来说仍是一个噩梦,在纪念与日本的那场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政府推出了大量图片、演讲和官方评论从那次失败中吸取教训。
那个时代的教训如今格外有针对性,因为目前中日关系比过去几十年里的任何时候都要紧张,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着手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来推动军队改革,在全军和全党中遏制腐败。
在中央党校刊物《学习时报》28日发表的采访文章中,沈阳军区政委褚益民说:“侵略者的战绩碑对中华民族来说就是耻辱碑。现在伤口虽然愈合,但伤痕犹在,当前最需要唤起的就是强烈的耻辱意识,勿忘国耻、勿忘军耻,知耻而后勇。”
就好像是为了强化这个军事信息,中国军方宣布举行军事演习,覆盖范围延伸到中国的东部沿海,民航当局表示此次演习已经造成了航班延误。
战争结束后清廷签署条约结束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这一屈辱暴露了中国军事力量的脆弱。
当时,中国主张大胆变革的人说,此次战败证明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而清廷相比之下太僵化。但共产党领导人把这次纪念变成了强化爱国复兴和军事战备主题的样板。
《解放军报》28日也载文称:“2014,又一个甲午之年。”文章说,军队在利用这个周年的机会强化做好准备对付外部威胁的必要性。
文章写道:“今日中国,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民族复兴的阻力也从未如此凸显。”
文章说,“我国周边热点增多,燃点降低,个别大国在亚太地区煽风点火,日本军国主义欲借尸还魂”。文章还提到南中国海的领土纠纷,“我们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增大”。
【延伸阅读】
境外媒体:中国为何高调纪念“甲午”
参考消息网7月28日报道 日本《产经新闻》7月27日发表题为《中国各地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的报道称,25日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中国媒体日前纷纷进行了有关“甲午战争120周年”的专题报道。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主办了“历史不能忘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展”。甲午战争期间曾经发生激战的山东省刘公岛25日也举行了纪念活动,来自北海舰队(中国海军主力舰队之一)的官兵参加了这一活动。
24日,一个有关甲午战争的研讨会(指《参考消息》主办的“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举行,各界人士及海内外专家出席了这次活动。报道称与会者透露,很多人在会上指出,与其一味指责日本,不如分析中方战败的原因,军方试图借助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来增加国防预算。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25日发表题为《分析: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中日历史观》的文章称,中日两国这几年来,因为钓鱼岛问题,关系陷入了可谓是罕见的低潮。
文章称在这种时刻,中国大规模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也就很容易被解读成所谓的“操纵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
但是中山大学专家袁伟时认为,外界不应如此看待中国的纪念活动。他表示,中国的习惯是逢五、十、百等数字时,就会举办大规模的活动。
他还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为例,并说现在中国民众已经不是那么容易陷入民族主义或者民粹主义的“狂潮”之中。
文章称,中日双方不论是学界或者是官方,似乎在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的观点和记录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双方只有“日本战胜”的这一段是相同的,其他部分,还有甲午战争对东亚、甚至全世界历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看法,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甲午战争期间,日舰虽多次击中“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但因两舰装甲厚重,日方舰炮始终未能给两舰造成严重损伤。图为1895年5月,被日军缴获的“镇远”舰在旅顺船坞内修理。(资料图片)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发表题为《北京因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而得分》的报道称,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鉴于当前中日关系紧张,外加北京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今年的甲午战争纪念日较往年得到了媒体更多的关注。
分析人士表示,对中国来说,纪念甲午战争在国内外都有利好因素。它使北京得以在全球舞台上宣称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同时向国内民众传递出改革对保家卫国至关重要的信息。
2014年和1894年同为甲午年。报道称这种重合促使一些鹰派表示,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备受屈辱,如今强大起来的中国应该为此复仇。
北京近期频频提及南京大屠杀和抗战爆发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凸显中国在过去遭受的种种苦难。
分析人士表示,重视这些纪念日是一项范围更加广泛的国内计划的一部分。
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专家袁劲东说:“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终极目标是,让中国摆脱历史上外国列强对其造成的屈辱。相较其他国家,日本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屈辱更多。”
澳大利亚独立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本杰明·赫斯科维奇表示,纪念甲午战争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利无弊。
赫斯科维奇说,日本可能被描述成扩张主义者和占领国,中国战败则由于清帝国的无能。
他说:“对北京来说,这是个完美无缺的信息组合。一方面,这显然给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以及东京不可信任的说法增加了分量;另一方面,它看上去证实了现代化和改革对保护国家至关重要这个经验教训。”
历史学家列出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诸多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是原因之一。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专家克里·布朗表示,甲午战争显示中国缺乏进步,现代化由此成为中国摆脱受害者身份的途径。
布朗说:“这一重生和强国历程一直持续至今。在面对这段历史时,中国领导人的言论和行动之所以如此动情,原因也在于此。”
赫斯科维奇表示,重提甲午战争不是为了深入地分析历史,而是提醒,中国如果不实施全面改革,就会面临巨大危险。
他说,甲午战争纪念日传递出的这个信息,“与中共的经济改革日程和反腐败运动完全吻合”。
【延伸阅读】
港媒:反思甲午战败强化海权意识 日须补历史课
图为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加强训练
中新网7月25日电 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来自海内外的120多位知名专家24日齐聚北京出席一项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反思当时中国在甲午战争惨败原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总结今天中国要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必须吸取的教训。专家表示,中日关系已达建交以来最紧张时刻,日欲改善关系,须先正视历史。也有专家倡议,应强化海权意识,建设强大的中国海军。
香港《文汇报》25日文章援引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武寅观点说,甲午战争是日本国策的负面开端。甲午战争的实际效果如何,对日本以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或者说是示范效应。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沉迷在历史的梦境中未能清醒。
常存战备 立不败之地
对于中日关系发展,武警部队原司令员巴忠倓直言,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别人主动改变他的做法,我们只有居安思危,不断自强,才能将战争的噩梦永远打破。
军事科学院前副院长糜振玉中将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广大民众对海洋在国家建设和安全中的地位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的薄弱。“应建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权观,建设强大的海军。”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所长以及海军大校杨晓丹亦表示,要深刻借鉴甲午海战失败的教训,充分认识海军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面对严峻复杂的海上安全形势,我们决不能重蹈历史覆辙。
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王泰平表示,重温甲午战争史具有现实意义。120年后的今天,日本东山再起,把中国视为假想敌,要牵制和阻止中华民族的复兴。“安倍上台以后,在军事安全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举措,不断地加强在东海的军事部署,把军事矛头指向中国。”
文章称,对于中日关系的未来,与会专家均表示,中日关系不能永远僵持下去,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亚洲大国。亚洲要振兴,亚洲人民要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福祉,日本和中国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专家呼吁:日本须补历史必修课
香港《大公报》25日文章表示,甲午战争不仅令中日命运从此走上不同的道路,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也延续到了今天。反思历史教训,审视甲午战争对当今中国有警示意义。专家表示,日本只要一天不上历史的必修课,就一天找不到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史上的转折点,也是日本对华观转变的拐点。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表示,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两国国家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要创造和平多于战争,友好多于紧张的局面,中日两国人民都要经常回顾历史教训,牢记历史教训。
他指出,中日两国需要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必须遵守一个前提,即正视历史。如不正视历史教训,中日关系很难得到改善。“不尊重历史的国家和民族一定会遭到历史的报复。”
甲午战后 日窃占钓岛
《大公报》另一篇文章分析,甲午战争影响至今的一个表现就是钓鱼岛问题。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表示,甲午战前日本政府通过秘密调查已十分清楚钓鱼岛是中国命名的岛屿,因此只好等到甲午战争胜局已定之后才秘密窃占。
刘江永指出,日本声称甲午战争爆发十年前即1884年,有日本人发现并登岛开发,很多日本人也信以为真,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根据证明这是事实”,刘江永称,古贺辰四郎是在1895年6月提出的申请,只能说这是日本人在其殖民主义期间的开拓行为。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占领中国任何领土,包括在钓鱼岛的权力应全部归零作废。
刘江永解释,早在1885年,日本第一次占领了清朝的藩属国琉球,随后开始进行新的扩张。当时冲绳县县令被密令前往调查钓鱼岛,日本担心占领后可能引起清政府的反应,便暂缓行动,开始作对华战争准备。
1894年3月,日本国家出版的地图当中并没有钓鱼岛。而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在胜局基本已定的情况下,秘密决定把钓鱼岛划归冲绳“管辖”。《马关条约》签署之后,新版的日本地图也未纳入,而是在地图旁边写了一行字称,琉球地带是和“支那”台湾相接的地域,地图上所画的边界线是一个弧形,完全是把钓鱼岛及“尖阁列岛”排除在外。
甲午战争 中国败在何处?
《文汇报》文章分析,120年前的今天,甲午战争在丰岛海面爆发,被称为“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水师于7个月内全军覆没。这场惨败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留给后人不断穷究的历史迷思。特别是今年以来,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各类活动如火如荼,其规模、层次、频率、热度,明显超过以往,国人追问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国到底败在何处?
答案当然不是唯一的。作战谋划的失误、海权意识的淡薄、清廷的腐败……的确,在西方列强的炮舰威胁下,中国和日本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各自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诚如专家分析,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上全面学习西方,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只引进西方的“器物”,却拒绝制度乃至国民性的深刻革命。“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一个则止于外形”,甲午战争恰恰是这两种变革成败的检验场。
#p#副标题#e#文化而非政治决定社会成败
日本“明治维新之父”福泽谕吉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其中,“人心的改变” 最为关键。梁启超指出,“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故我国民一盘散沙,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