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遍布122国 超1亿老外在学中文
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提议,以中国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名字将其命名为 “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
截至去年底,全球已有12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5所孔子学院,以及665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孔子学院(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如今,这些数字仍在不断增加。《孔子学院规划2012—2020》明确指出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
政要名人最爱 孔子学院成中外交流的桥梁
2009年11月1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展开了对新西兰的正式访问,李克强一行出席了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的成立仪式。李克强在致辞中回顾了中新关系良好发展的历史。并指出,孔子学院的成立是链接中新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桥梁。
2013年11月,孔子学院总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为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中心揭牌。
2014年3月4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访问华盛顿育英学校(Yu Ying Public Charter School)孔子课堂,与学习中文的美国学生亲切交流,向孩子们了解中国,学习中文,为3月末的中国之行做准备。
2014年5月8日,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致信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和智利圣•托马斯大学校长Jaime Vatter G.,祝贺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成立。
很多国家都有类似“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组织
德国:歌德学院
歌德学院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 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除此之外,通过介绍有关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 建立于1951年的歌德学院发展迅速,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分支机构144个,其中国外分支机构128家。 50多年以来,通过歌德学院、歌德中心、阅览室、考试中心和语言学习中心组成的网络,它一直在全球从事着以对外文化及教育交流为中心的工作。
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
西班牙政府于1991年创办的塞万提斯学院(西班牙语:Instituto Cervantes),是世界性的非营利组织,以推广西班牙语,以至西班牙及美洲西班牙语地区文化为目的。其总部设于马德里及阿尔卡拉,以纪念西班牙文学名著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
2006年7月14日,北京塞万提斯学院(Instituto Cervantes de Pekin)揭幕,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南门甲1号,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塞万提斯学院的第58所分院。
英国:英国文化协会
英国文化协会是英国提供教育机会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国际机构,作为一个在英国注册的NGO,英国文化协会在全球有223个城市设有办事处,致力于积极促进思想碰撞与知识交流,构建英国与各国人民的相互融合及信任。英国文化协会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即艺术、英语、教育和社会,同时也包括科学与体育领域。1943年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办公室,现在在中国共有5个办公室。在北京作为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开展工作。在上海、广州和重庆作为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开展工作。在香港,仍作为英国文化协会运作。
法国:法国文化协会
法国文化协会(法语:Alliance française)于1883年7月21日由法国人创办之非营利组织,专门推广法语等法国文化,总部设于巴黎,并于全球133个国家,设有一千余个同名组织或相关机构,其收入来源以法语课程收费和场地器材使用之租金为主,并接受法国政府财务上的补助,在台湾、香港以“法国文化协会”为名,在中国大陆则以“法语联盟”为名,在北京与法国教育国际协作署、法国文化中心、法语书店等机构互有合作。在中国大陆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有以法语教学为目标的“法语联盟”。
无端指责:孔子学院“学术不自由”
负责撰写此次报告的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甲级委员会主席、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东湾分校名誉教授汉克•瑞克曼在接受本报记者书面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该协会在对待孔子学院的态度上存在“不公平”。他表示不否认近年来孔子学院在美国不断壮大,但引起他们不满的是,有关设立孔子学院的协议是在中国国家汉办和美国各个大学和学院之间达成的,没有美国政府介入。
该协会报告提到,“除非重新商定美国的大学与中国汉办之间的协议,否则美国的大学应终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报告建议:大学应掌握单方控制权,在包括教师聘用、课程设计和教材选择等所有学术事务上,应始终符合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关于学院和大学管理的声明所倡导的原则;大学应按照1940年出台的《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原则声明》中的规定,确保孔子学院教师与大学里其他教师一样享有同样的学术自由权利;最后,美国大学与中国汉办之间达成的协议应向大学所有人员公开。瑞克曼说,如果目前的协议或是未来重新商定的新协议能够符合以上原则,他们将不会反对孔子学院在各个大学和学院校园里存在。
多方观点:孔子学院学术自由,没有受到限制
各国孔子学院院长
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院长培高德: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从他个人来看,院方在制定活动安排上拥有自主决定权,比其他文化机构更有自由度。中国与外国的大学共建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中方没有对孔子学院施加影响。
他表示,孔子学院是在外国的大学中建立,但主要任务是传播语言文化,对大学的科研教学不构成影响。“我认为,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态度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
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素攀孔子学院泰方院长楚娇•巴维瑟斯:我不认同《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国的孔子学院项目是远离和超越政治的,它在任何一个国家开展的活动涉及的领域都是语言学习、文化艺术交流等,而非政治。
《纽约时报》以及美国机构所指责的孔子学院干预学术自由、影响本地教育机构的独立性,我在泰国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恰恰相反,泰国很多教育机构,通过与中国汉办和孔子学院的合作,不仅获得了教育资源,而且推动了汉语教学的发展,我并没有看到任何损害独立性或者学术自由的情况发生。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穆罕默德•扎耶特:美国一部分人关于孔子学院的观点没有事实根据,简直荒唐可笑。他认为,孔子学院既没有破坏当地的学术环境,更不是所谓的外交手段或工具,而是一个推广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学术组织。美国媒体的报道别有用心,显得心胸狭隘。
首尔孔子学院院长俞载星:韩国首尔孔子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正式成立。对于一些媒体所谓孔子学院压制学术自由的报道,他认为并不属实。他举例指出,在每年首尔孔子学院等机构主办、中国使馆协办的韩中教育文化论坛上,与会各国专家学者都可以自由进行学术交流,从未遭受限制。
孔子学院老师:
李鹏(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曾任教孔子学院):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笔者在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任教,进行了600个课时的教学,组织了20多场文化活动;受众从小学二年级学生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生活水平一般的民众到教授、军官、牧师、政客、商人等社会精英。笔者所从事的所有课程和活动中,从来都没有任何“限制讨论的内容”。
语言课程上,笔者可以选用任何教材或网络上的语言资源,选用标准是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是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而不是所谓“可讨论内容的范围”。
汉语课外,笔者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中国节日、中国音乐、中国文学、中国汉字等文化活动;曾邀请知名汉学家傅高义与美国民众畅谈中国发展和改革。开展文化活动的标准是其是否有助于美国民众全面了解当代中国,也非“可讨论内容的范围”。
笔者还以孔子学院教师身份到当地高校与美国教授、学生交流。例如,在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布莱特•古斯塔辛教授的“别样民主”课程上,笔者曾以“中国的民主”为主题发言,与美国学生讨论“非西方”式民主。这些活动所设计的议题不设障碍,也不存在所谓“限制讨论内容”。
结语:携手办好孔子学院才是正道
满足美国本土对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需求,同时也让一部分中国人了解美国,这就是孔子学院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孔子学院在美国学生成长过程中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户,这对美国人民是有益的,对中美交流也是有益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方茂田表示,孔子学院在满足美国社会学习汉语需求方面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在美国的所有孔子学院都是中美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对孔子学院“学术不自由”等指责不符合客观事实。希望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将孔子学院办得更好,使其进一步成为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交流、合作共赢的纽带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