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老先生说教育有五种危机: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我现在关注的是钱理群老先生第二重危机,第二重危机基本特征是碎片化,大学教育变成了碎片化教育。这主要表现在:教师讲授知识的碎片化、教师地位的碎片化、知识传承的碎片化、师生关系的碎片化。
讲授知识的碎片化。意即老师讲课的知识系统在学生那里被碎片化对待、碎片化解构。在八十年代,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有的老师或水平不行,或口才不行,或受文革影响,胆子小,拿着发黄的讲稿,在讲台上念,学生仍然是在下面记。老师讲完,学生也就一本一本地记完。当时没有打印机,都是狠狠地记,狠狠地听,心中怀揣理想,眼里有前程,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也给理想插上了翅膀。老师讲得也系统,学生听得也系统,知识学得也系统,虽然那个时候学的知识在现在没有什么用,但谁都知道是系统化的教育。现在老师仍然系统地讲课,可学生再也不系统地记,就是记了,也不知学生记的什么。上课的时候,学生有三样东西必备,一个是可以上网的手机,一个是可以上网的IPAD,一个是可以上网的电脑,三样东西告诉老师一个核心要素,你上课,我上网。老师讲的内容学生不爱听就上网,老师讲的内容爱听也上网。上网给学生上出了一个新天地,原来老师讲的内容网上都有,老师讲的人物在网上生动形象,老师讲的历史大事件,网上有系统性描述,一切知识都可以从网上习得。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上不同的网站,一个班级组成的网上知识系统和结构构成了立体图景,而老师的单一讲授和灌输再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相比,老师讲授的知识是碎片知识,以碎片的知识来对待学生的系统知识,显然已经远远不够。过去是一个老师在讲台上讲,缺少老师与学生直接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现在学生的交流则是立体交流,学生之间扮演着老师的角度,甚至学生还给老师当上了老师。
教师的地位碎片化。意指学生对教师各取所需,不再依赖一个教师,哪个教师的某个方面对学生有用,学生就取教师的某个方面。如果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而老师讲此门课的水平又差,知识结构更新慢,那么学生就会自主地学习。学生在网上查找讲课大纲、讲课视频、讲课心得,外语好的,可以用翻墙软件上外网去看名牌大学老师讲课的视频和教学大纲。由于网络,学生接触的不是本大学的教师,而是世界级的大师,学生在年轻时候就养成了世界性的眼光,世界的最新教育,世界的最新知识。网络有声的和无声的教育,有图片无图片的教育,使他们无师自通,有师自通。网络把所有优秀的教师请到他们的电脑前,把所有系统的知识摆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学习变得方便快捷,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主动。白天可以不听课,什么时候精力最集中什么时候听课,什么时候最需要什么时候上课。就是老师在台上讲的课,学生也可以做成录音,做成视频,变成学生随取随用的工具。老师,尤其是那些不敬业的老师在互网网时代变得可有可无,变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老知识工人,变成了一个学生可以嘲笑和调侃的木偶。
知识传承方式的碎片化。意即教师的职责与教育方式碎片化,教师的职责与职能难以发挥系统性作用。教师的职责几乎几千年来没什么变化,传道、授业、解惑,西方爱智慧、爱真理、求思辩、追求知识的快乐采取的也是传帮带的方式。苏格拉底在广场上问路人、问学生、追求知识的根源也是面对面,孔子带学生尽管有教无类,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也是面对面的提问、讲授、习心得,学而时习之,三省吾身,都采取的是简单的教育方式。他们生活的时代科技落后,教育却也是最好的教育,与现在的产业化教育,放羊式教育,一个课堂甚至五六百人的教育显然不同。如果没有互联网,如果互联网如同朝鲜一样的被控制,如果电脑没有成为学生的必须品,如果上网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现代的教育方式还不如古代的精英教育甚至是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好,而正是有了互联网,教师的职责变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变了。教师的职责只是多种教育职责之一,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多种教育方式之一,甚至教师的职责和教育方式更有可能成为无效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在网上通过QQ、人人网、博客、微博、脸书、推特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接受教育,在各种各样的群里,有教师,有意见领袖,有发起人,有组织者,有讨论的核心话题,他们在网上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是传播知识者,也是接受知识者,他们让教育活起来,他们让知识动起来,他们让自己的精神舞起来。他们是新新教育群体。
师生关系碎片化。意即老师再也不是永远的老师,学生再也不是永远的学生。老师成了学生,学生成了老师,老师经常受到学生的教育,老师学习的内容比学生学习的还要多。过去有一句话说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就有一桶水,现在的情况是,老师有一桶水,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桶水,老师倒给学生的都是陈旧水,学生倒给老师的,都是娃哈哈纯净水。老师的灌输增加了经济学所说的外部性,即浪费了老师的资源,又破坏了学生的纯净水,使纯净水变质变色,老师知识的老气横秋与学生知识的清新光艳成了鲜明的对照。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可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景色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上网,老师教育学生认真听,学生把电脑摆在老师面前,让老师看到讲课的另一个世界。老师讲的内容没有网上的新,没有网上的系统。师生关系因为互联网,老师的教学主导化被虚拟主导化,而学生的主体化却已经真实地走进课堂。
无可奈何花落去,碎片化教育已到来。这是大学教育的危机,也是大学教育的机遇,如何化解危机,迎接挑战,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从宏观上来说,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从教育部脱离出来。大学自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去教育行政化、去意识形态化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开放办学、网络办学、增强国际、国内的教师交流和流动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老师应把重点放在传播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方面、创新思维方面上来,避免教学的功利化。